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同等学力等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播

【答案】广播(这里指不包括电视在内的狭义的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

2.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3. 文中按语

【答案】文中按语,是指与新闻报道或文章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插入文中,标上括号,附在新闻报道或文章某句话、某段文字的后面,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直截了当,灵活醒目,直接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4. 工作述评

【答案】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记者的活动范围广,所以述评的选题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就可以及时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述,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群众性。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要的信息,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的问题,更是如此。

5. 专栏评论

【答案】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特定的专门栏日中发表的评论。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大至国家大事,小至油盐酱醋、衣食住行,都可以议论。而且选题角度小,篇幅短小精悍,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面向普通人发言,由普通人发言,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6. 总论点

【答案】总论点是指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红线。一篇完整的新闻评论,一般总有一个总论点,也可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或通常所指的主题。

7. 专栏小言论

【答案】专栏小言论,又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专栏小言论也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而兴起。

8. 评论立意

【答案】评论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新闻评论的刻意求新,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9. 栏目宗旨定位

【答案】栏目宗旨定位即栏目方针定位,是指广播电台在总的编辑方针的指导下为具体的栏目制定的编辑方针。一个栏目的宗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所以,栏目宗旨定位是广播评论栏目策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0.广播短评

【答案】广播短评是指内容单一、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一种评论形式,通常为一事一议,阐明一个道理或一个主要观点,篇幅在5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千字。广播短评,一般以新闻报道的某一客观事实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一典型事实为立论的依据,因此确立的论点比较明确与具体,选择的论题范围与内容也相对集中。

二、简答题

11.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评论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这个时期的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全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由于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领导全国政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工作,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因此,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需要配合形势和任务,及时地、准确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宣传和阐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奋发努力地工作。于是,这个时期中阐述型社论和评论开始兴起并日益引起社会重视。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1957年6月到1978年的20余年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阶级斗争。前后经过了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农村的“四清”运动以及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即政治大灾难等具体阶段。总起来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

①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鉴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棍淆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误导。

②后十年(即1967-1978)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开展所谓“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即给党和国家、给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期。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可悲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四人帮”垮台以后,报刊新闻评论逐步摆脱了极左的影响,开始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然而,“十年内乱”刚刚结束,“文革”的理论和做法还没有被彻底否定。当时中央党政主要负责人华国锋同志的指导思想仍是坚持“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照此办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老十部的冤案难以昭雪改正,邓小平不能出来工作,揭批“四人帮”也无法深入下去,新闻评论工作也被设置了重重禁区。

12.了解和掌握各种评论形式的特点,有何实践意义?

【答案】了解和掌握各种新闻评论形式的特点,意义如下:

(1)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在特定情况下,得心应手地选择最恰当的评论形式,以便扬其所长,更有效地进行传播。

(2)有助于对各种评论形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使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注意各种评论形式的配合运用,更好地发挥评论的特长。

(3)有助于避免评论形式单调的缺陷,使版面更加琳琅满目,生动活泼。

为努力搞好新闻传播工作,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党的意图、实践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运用各种形式的评论反映出来,为党立言、为民代言,体现生动活泼的民主政治局面。

13.什么是评论说理的反证法和归缪法? 试举例说明。

【答案】(1)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这种方法有时表现为以事实、事理证明同自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错误,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有时又表现为证明对方论点错误,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论点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

例如,短评《节后说“节奏”》,本意是论述“节后要加快工作节奏”,但不正面立论,却从反面提出论点:“节后倘若仍是慢节奏”,“有人说‘正月慢’是风俗习惯”等,然后运用事理说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