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孤岛文学现象并简要评价。

【答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1)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是孤岛时期的文学流派,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R 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开展的抗日爱国文学运动。八一三事变后,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外,上海其他地区全部沦陷,这两处租界犹如孤岛一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坚持革命文学的光荣传统,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文艺刊物,演出了不少进步戏剧,宣传抗日爱国思想,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这种局面共持续四年又一个月,因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被迫终止。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杂文以唐技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 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2)孤岛文学的发展状况

①孤岛文学的发展环境与概况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孤岛的特殊形势使孤岛文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紧逼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政权活动的中心南京,这里的文学反映形势迅速,揭露敌人的阴谋及时,战斗性强,表现的形式巧妙多变,同时群众文艺也蓬勃开展。

《鲁迅全集》在抗战爆发前遭到国民党重重刁难而无法出版,而在此时却得以出版; 在国民党统治区很难想像能与读者见面的、最早系统地报道中国红军真实情况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也在这里出书。南社的柳亚子、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夏丐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骨干阿英、王任叔、梅益、于伶,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等,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②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a. 孤岛杂文

孤岛杂文是孤岛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表现孤岛文学特色最为突出,这里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等都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边鼓集》《横眉集》代表了当时的水平。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b. 戏剧活动特别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花溅泪》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明末遗恨)《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c. 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

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总之,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用手中的笔,密切联系实际,抒发爱国热情,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孤岛文学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表现出了特定的文学风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坛。

2. 简述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答案】赵树理崛起于40年代,是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是他40年代的优秀作品。他自觉为农民写作,以创作农民小说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具体表现为:

(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 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 还有反映农民生活力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2)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出儿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 也包括正义、乐观、敢于同封建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在新政权支持下,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小字辈”青年); 还包括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老杨同志、铁锁)。

(3)赵树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塑造人物; 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川页序发展,可分可合; 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味,富有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这种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与说书人语调和乡下人大白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农民感到亲切,知识分子也能咀嚼出别一种味道,显示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3. 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答案】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其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的直接原因,从而使其成为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1)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

②市白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③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

(2)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文艺的审美特性,在按照唯物史观肯定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他把艺术的美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②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概念化、公式化和客观主义、自然治愈。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反应艺术的规律,认为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应包括写出生活的“阴暗面”和“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

③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内涵包括作家对生活的批判态度、战斗热情和把握生活的能力。

④宽泛地理解生活,并非“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反对题材决定论。

⑤“内容决定形式”,认为“旧瓶新酒主义本质上是反抗现实主义的”。

⑥文学应主要描写人,要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3)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胡风的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观战斗精神招来那些传统理论的坚持者和左倾理论家的追随者的极力反对,以致含冤数十载。他的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思想理论环境下,显然是和者必寡的,势必受到“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和批评。他的“份十万言”试图争取被剥夺了的反批评的权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成了含冤终身的一大憾事,做了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胡风文艺思想在理论上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无个性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服从意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而且必将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不容,他的悲剧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4. 沈从文《湘西散记》《湘西》在散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沈从文描绘湘西风情的系列散文《湘西散记》与《湘西》,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这是他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具有自传色彩。《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表现为:

(1)叙述上,条理明晰

《湘行散记》《湘西》以沉江为中轴,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与事,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