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孔乙己》中,鲁迅数次写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

(1)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为下文作铺垫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2)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己偶尔为之。

(3)显示了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习性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4)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悲惨画面

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己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汕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总之,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

2. 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中,鲁迅是怎样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 他与毛泽东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有怎样的区别? 为什么?

【答案】文艺与政治同属意识形态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人们或是出于现实政治利益的考虑或是文学观、政治思想的不同,历来都有不一样的看法。

(1)鲁迅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不可能相安无事,因为冲突很可能是它们的常态。他指出:“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 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切伟大的文学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文艺为什么不安于现状。但为了维护政府或政党的利益,政治往往希望社会稳定平安,于是,维持现状就成了政治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文艺不安于现状,政治却要维持现状,这样,两者的冲突就无法避兔了。在鲁迅看来,文艺与政治的冲突,实际上又是文艺家与政治家的冲突。

(2)毛泽东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过论述。其基本观点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艺服从于政治,这里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政治。”从此之后,文艺服务于政治、文艺从属于政治成为一项文艺政策。

(3)鲁迅与毛泽东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看法的区别

①两人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

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鲁迅与毛泽东所持的立场、所取的角度各不相同,故其观点差异很大。鲁迅是从文学家的角度看问题的,所取的是文学家的立场; 毛泽东则是从政治家的角度看问题的,所取的是政治家的立场。

②两人的观点造成的影响不一样

由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中,它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并且影响了赵树理等人的创作。但能否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显然需要进一步讨论。验之于1949年以后的文艺实践,鲁迅的冲突说更能给人带来启迪。文学不从属于政治,文学有其独立性。

3. 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

【答案】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以题材来进行具体定位的一种戏剧形式。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带有一种浪漫主义气息,他大胆的想象、优美的篇章、独特的史剧主张都成为其历史剧的创作个性。

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过程中,独创性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1)“求似”,即对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

郭沫若曾说:“写历史剧并不是写历史,这种初步的原则,是用不着阐述的。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在其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历史剧作,都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其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因此,在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所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

(2)“失事”,即在“求似”的前提下,与史事稍有出入

郭沫若认为“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我只是借一段史影来表示一个时代或主题而己,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这种方法,在我国元代以来的戏曲家固早己采用,在外国如莎士比亚,如席勒,如歌德,也都在采用着的。”他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展开了大胆想像,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总之,郭沫若的历史剧因其创作原则的前瞻性和天才的艺术造诣成为了当代史剧创作的一个丰碑。其“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是研究历史剧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它能更好地发现作为我国历史剧发韧时期的代表作品所反映出的历史精神与艺术魅力。

4. 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答案】孙犁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用诗情画意的笔致表现抗战生活

孙犁的小说基本是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他把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交织在白洋淀水乡如诗如画的背景上,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致来加以表现。他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往往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色彩,这形成了他小说的诗意抒情风格。他的小说在创作上虽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他的小说往往充满诗情画意。

(2)表现主人公的诗意人生

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人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着力描画翻身农民在艰苦斗争生活中所孕育的诗意人生,揭示他们平凡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孙犁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着意刻画和赞美的主人公都是妇女,如《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等。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荷花淀》。作品的动人之处是,作者不仅描绘了荷花淀这诗情画意的环境,更写出了丈夫们、妻子们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水生嫂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淳朴,温顺中包含着坚初,平静下蕴藏着激情。

(3)中和之美的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