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x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r4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 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两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选取的被试变量过于单一,只有两组被试即研究一岁儿童和两岁儿童并进行比较,代表性不够,不能揭示儿童语言发展是否与环境有关,其结论不能推广。因为儿童语言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研究只选取了1岁和2岁这两个阅读早期的年龄段,缺少年龄更大的不同家庭经济环境儿章的数据支持,两组儿童在年龄段上的差异并不表明在语言发展的其他年龄段也存在差异。后续研究可以进行追踪或者添加更多年龄段儿童的数据,如进一步测试这两组儿童在3、4、5、6岁年龄段(或更高年龄段)的语言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研究比较,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②第二项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结论外推的有效性。实验中的被试产生的是对无意识疏忽性行为的内化,并不能确认他们会对真实审问情境中的明确犯罪意图也产生内化。需要在接近真实的审问情境中检验被试对明确的犯罪意图指责产生内化的可能性。
(2)两项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关系: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属于研究的内部效度问题,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研究一出现选择的交互作用问题(或者不同年龄段的成熟与语言测验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第二项研究属于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表明生态学效度存在问题,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②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前提,没有好的内部效度,也就谈不上外部效度。但是,内部效度高并不能保证外部效度一定高。
2. 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案】(1)交互作用的概念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2)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
①实验程序
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不久,主试离开桌子去买杯饮料。
这时,一位装束同咖啡店招待员一样的主试的同伙来到桌边,问这个学生,留在桌上的午饭是否是他(她)的,就在学生解释吃午饭的人很快就会回来以前,假招待员已经把午饭扫走,扔进垃圾桶内。
当主试回来时,看见午饭没有了,就试图向这个学生借钱冉买一份午饭。有时候,午饭不是由假招待员扫走,而是主试假装不小心弄掉在地上,然后向学生借钱。这样,这个实验的因变量就是,学生即被试愿意借多少钱给一位陌生人(主试)。
由上述实验情节可以想见,影响借钱数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学生所在桌子大小。第二,处理午饭的方式:午饭是被别人扫走还是自己弄掉的。
②实验结果
愿意借出较多的钱来帮助午饭被扫走的人只是坐在小桌子边上的学生; 坐在大桌子边上的人对午饭被扫走或是掉地一视同仁,都只愿意借出少量的钱。
③交互作用的体现
处理午饭方式这一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桌子大或小)不一样。当午饭被扫走,桌子大小导致借钱数目不同。如果午饭掉地,桌子的大小就无关紧要。这就是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3.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上。
【答案】认知心理学强调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由于是在个体知识经验引导下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因此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加工,它制约着较低水平的加工过程,故又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低阶段的加工输出受到较高阶段加工输出的制约与影响。
(2)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一般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信息的解释。这种加工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因此,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这种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加工过程中较低阶段的结果不受较高加工阶段的影响。
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两者相互作用而构成统一的知觉过程。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加工也是不够的。因为在没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 同时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也是较慢的; 此外,单是自下而上加工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在人的知觉活动中,当非感觉的刺激信息越多时,个体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相反,当感觉信息较多时,自下而上的加工往往占优势。
4. 将EEG 与fMRI 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EEG 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fMR1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
(1)无创性。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5.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