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假设我们用Stroop 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例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量。
【答案】(1)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级间的比较,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条件下,五年级的学生成绩最好,其次是三年级的,一年级的最差。
(2)自变量
①不同年级的儿童(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②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不一致
(3)因变量
①反应的正确率;
②反应时。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识字的能力、测验的环境、被试性别等。
2. 怎样理解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似物理学的规律?
【答案】以认知心理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潮流曾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前进,但是认知心理学仅强调用计一算机程序来类比人的心理过程,即仅仅从软件层次上来进行类比,而不涉及硬件,不涉及产生心理过程的大脑。这表明它遵循的是信, 论的思想,即只强调信息本身,而认为信息的载体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种只强调形式而小重视物质本身的倾向或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己获得成功,它对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给予统一的描述和解释。但是,几十年来,这种方法己使人工智能不时陷入困境,它应用于心理学的局限性也愈来愈明显。
(2)在知觉、注意、表象、记忆等基本过程中常常出现对立的观点和流派而看不到解决的前景。心理学可能应当从生物学中得到启发。生物学的知识依赖于对千百万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研究,每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千差万别。因此,仅仅在最抽象的和质的水平上才能谈论生物学的最一般的规律,许多生物学的规律都只适用于单一的物种。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过程。因此,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小似物理学的规律。
3. 人如何在二维空间中判断声源的方位?
【答案】在三维空间中听觉系统判别声源的方位决定于3个子系统:
(1)根据双耳差别线索决定其水平位置。水平雨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听者正前方的声源(0方位角)在两耳产生的波形几乎是一样的。偏离中线的声源在时间0
上先到达一耳,到达近耳的声强大于远耳。两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与声源的位置和频率有关。
(2)根据耳廓引起的谱变化线索决定垂直位置。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索是耳廓引起的频谱线索。耳廓的涡旋状对定位的重要性可以用实验证明。如果把耳廓填满,就会大大增加定位的错误率。此外,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减少,特别是消除7kHz 以上的能量后,会使定位降到随机水平。
(3)根据强度、混响和谱成分等决定距离。声源距离的判断,可供利用的线索很多。对熟悉的声音、声强和距离的反比关系是明显的依据。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复合声声源,由于空气的吸声特点,高频比低频有较大的衰减,复合声的频谱将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成为距离知觉的另一线索。此外,声波波前的曲率也可指示距离的远近,近的声源,它的波前曲率大; 远的声源的波前曲率近似平面。波前曲率影响到耳间的强度差和时间差。这两者信息的结合,为距离知觉提供了又一个线索。
4. 视锐度有哪些测量方法?
【答案】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即视锐度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性。因视锐度有许多种类,测量视锐度的方法也有多种。
(1)觉察
觉察即发现对象的存在。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决定于物体的亮度; 在明亮背景上觉察暗物体,主要取决于视网膜上刺激物的投影与其周围的亮度差别。
(2)定位、解像与识别
①定位
定位是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错位的数量可以变化,当观察者看不出错位时,实际错位的大小便是对定位视锐度的测量。
②解像
解像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③识别
医院的视力表就是一种识别任务。
a. “E ”型视力表
在临床医学上用下列公式来计算视力:
式中V 为视力,D' 是标准观察距离(6m ),D 是视觉能分辨的视标细节单位(“E ”字的开
口)与眼睛成1' 视角时所在的距离。
“E ”型视力表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视标增进率不均匀; 其次是视力统计困难,视力增减时不能以视力差来表示。
b. 对数视力表
缪天荣提出了5分制对数视力表,该视力表也以1' 视角为标准视力。相邻的两行视标大小之比恒定地为1.2589。取此增率的对数:
定律中的物理刺激以几何级数增长。
c. 蓝道环视力
荆其诚等人对不同照度水平的条件下,用不同视角开口的蓝道环作为刺激物,用白背景上不同灰度的蓝道环来改变对比度,得出一组视觉功能曲线。
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辨认同一视角的物体,当照度增加时,对比度可以减小; 在同一对比度的情况下,随着照度的提高,能够分辨物体的视角可以减小; 在相同照度下,为要看清物体,其视角和对比度可以相互补偿。
5. 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1974年Simon 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后来,Zhang 和Simon 接受了Baddeley 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 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 ),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
公式中C 是组块数,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 T 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总的发音时程。公式中C 与S 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 与a.b 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 、S 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 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
S 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 s 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 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 ,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 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
公式(3)的意思是,F 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 )成比例。F 是单位时间内(如1min )背诵的音节数目,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 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 可以直接测量,但s 不能测量,因为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 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 )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 ,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 F=S·k/5,如果设a=k/5,那么:
作为每一行视标的差数,这相当于Fechner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