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导语
【答案】导语是指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使命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揭示消息的主题,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的常见写法按照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2. 人物通讯
【答案】人物通讯是指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具体而言,人物通讯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3.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4. “布坎南式导语”
【答案】“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5.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6. 事件通讯
【答案】事件通讯是指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这种通讯重在记述和再现新闻事
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事件通讯所报道的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②发生的时问、地点比较具体、集中; ③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④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⑤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
二、简答题
7. 简述事件性新闻对人的写作的几种情况。
【答案】事件性新闻写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有些事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危的,这样的事件性新闻应当在人的活动、人的命运上着力做文章。一些灾祸报道,尤其不能忽视人的遭遇。这类新闻大多在导语中便要交待人的情况。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灾祸等直接涉及人的安危、利害的事件不同,有些事件,在报道这样的事件时,记者应从事件与人这个角度,将采访与写作的视野加以延伸,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切实的关系,以便引起读者关注。譬如报道本市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展览,新闻最好告诉读者,它会为本市的交通、服务等有关行业带来多少收益。报道一条城市高速路建成,也应说明它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方便。这样,新闻与读者就会贴得更近些。
(3)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人的活动是新闻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应当重视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一些成功的作品说明,事件性新闻中写人,文字未必多,关键是材料一一人物及其活动一一要典型。要选择那些寓意丰富、能够打动读者的材料来写。
8. 通讯应该怎样提炼主题?
【答案】通讯提炼主题的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1)集中
通讯的主题要集中一点,突出一点,主要宣传一种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项经验。这就要求开掘得深一点,抓准了,把它写深写透。切忌散和乱,羊头上抓抓,狗头上摸摸,东一榔头西一棒,大导语套小导语,枝枝“r “r ,七股八岔; 或者搞事例堆砌,罗列现象,使读者不得要领,不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写通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说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主题思想不集中,通讯就没有生命力。通讯主题的新鲜,要求作者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一眼望到底的东西,不重复别人的老材料、旧观点。记者本来就应该是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只有不断向读者提供新材料、新观点、新经验、新知识,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2)新鲜
通讯要有新意。新意,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新鲜。有新思想、新问题、新经验,意境上别开生面,立意明确,观点鲜明。最好要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不同凡响,不炒冷饭,不人云亦云。要善于抓时代尖端的东西,抓生活潮流前沿的东西,这样能令人耳目一新。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只要及时抓住,并深入下去探究,总会有一些受众感兴趣的新东西出现。记者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把通讯报道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去。
(3)深刻
深刻,就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开掘得深,并能提高到方针政策、理论的高度,提高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报道。
9. 怎样认识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为:
(1)拓展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
此类文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间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通讯的报道视野,也提供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平民视角。
②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社会观察通讯突破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的时代思潮。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①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揭露、批评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这不仅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代表了民意民情,可以称为受众宣泄不满的渠道,称为社会的“排气阀”。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从社会生活中选题,以调查采访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或焦点,再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一一媒体一一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使社会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10.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1)“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2)“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