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导语
【答案】导语是指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使命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揭示消息的主题,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的常见写法按照所含消息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六要素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2. 骨干事例
【答案】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3.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4. 通讯的主题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从实践中来,从实际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来的,是记者调查研究的产物。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通讯的主题提炼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尚未经过综合整理、提炼加工的东西,称为素材; ②记者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事实的理解和评判,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③题材经过记者头脑的深思熟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和核心,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称为主题。
5.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
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6. 新闻跳笔
【答案】新闻跳笔是指一种在文体结构上采用多段体,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在行文叙述上采用跳跃式的新闻写作笔法。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笔法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简答题
7. 通讯选材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通讯要具备说服力和吸引力,所用的材料必须充实丰满。为满足读者的特殊要求,如详细、生动等,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材忌重复这三方面,(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由于人们更容易接受“暗示”出来的道理,记者要通过新闻事实表态、发言,被传播的这类事实就必须典型,既普遍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选材的典型性含义:
①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
②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围绕着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选择的每一个典型事例,都是想让读者顺着这一个个事实达到记者对事实本来面目的认识,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习惯。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8. 简述新闻背景的作用。
【答案】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新闻中出现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常有之事,如果不加解释,它们会成为读者理解新闻的拦路虎。新闻背景用来解释的另一类对象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写作总是负有一定的“翻译”的任务。对于非特定的读者大众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总是带有“专业”、“专门”的性质,记者须臾不可
忘记“通俗化”这个程序。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原因有三点:
①读者的需要。面对媒体的报道,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等。
②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
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一一让读者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文学艺术领域惯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衬托,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很多情况下,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度,显示其新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读者之必要。然而,由于事态不明朗,事实的暴露尚不充分,发言还不是时候,或者顾忌到有可能引起的麻烦,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言,除了要获得新闻和信息,了解时事、随时洞悉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希望获得知识的、情趣上的满足,以提高人的素养,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绪。文艺体育类的报道、轻松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受欢迎,与此不无关系。这类内涵丰富的新闻,是读者很好的精神食粮。为了提供这样的新闻作品,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人物始终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媒体报道的各类新闻,无不与人的行为、人的命运有关。那些以报道新人新事为主的人物新闻,更是将任务推到了前台。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活动舞台又存在很大差异,相互理解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传媒肩负着中介的任务,它有必要在着眼于新闻事件的同时,将其人物的有关情况介绍给自己的读者,向读者说明此人之所以会有此举的必然性、合理性,以便读者理解。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消息中加入适当的人物背景。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