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艺学重建,文化研究,方法论,元评论

  摘要

当前国内文艺学科特别是文艺批评理论研究面临学理和方法上的困境。 首先,从学理层面来看,当前文艺研究中仍存在理论"失语"的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当前文艺研究缺乏能够与现实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文艺理论也缺乏能够有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理论成果。因此,作为学科整体的文艺学科因为不能突现其应有的现实意义而日益被其他应用型学科"边缘化"。 其次,从方法的层面上来看,当前学界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功利化、经院化和精英化的学术研究倾向,而这对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可见,如何从方法论上为文艺学研究找到能够切入现实问题的研究范式,使文艺研究相关学科早日摆脱上述困境并获得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笔者认为,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是革新当前文艺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治文艺研究宿疾,并解决当前文艺理论和研究方法困境的一个契机。 鉴于学界尚未形成与此相关的自觉的学术意识;而部分学者也在表达对文艺研究泛文化"化"的犹豫和顾虑。本文拟从元评论的视角出发,对文艺研究的文化转向做出方法论层面的研究,认识这一转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提出和证明,大众文化研究视角是重建中国文艺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大众文化视角的介入将对相关领域造成冲击和变革。 [二] 笔者认为要证明文艺学文化转向的合理性,必须首先占有和解读大众文化研究既有的主要理论成果,框范出作为文艺研究对象的大众文化的定义,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现阶段大众文化与文学和文艺研究之间的关系。 通过勘查和梳理大众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笔者认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英国文化主义学派的文化分析以及美国新左派理论家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机械复制的、被粗浅消费的、被用来欺骗和控制大众的真正艺术品千篇一律的赝品。大众文化是由统治阶级生产的,用来维护资本增值和扩张机制的文化商品。就其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是与真正的艺术相对的异化物,它既是发达资本主义下异化主体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体现,也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用来欺骗和操纵大众的媒介。因此,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应该立足于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机制的虚伪性和蒙蔽性,以揭示艺术实践的本真状态。 英国文化主义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由当今的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催生的,经由劳动阶级和民主的参与形式生发的,特定社会人们共有的模式化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但又不完全受制于经济决定论或者阶级决定论,它是阶级与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因此,大众文化既是支配的,也是对抗的。大众文化不仅仅只是统治阶级传达自身意识形态的话语场,更是作为文化的消费者的控制对象。通过文化消费行为,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可以能动的控制作为消费对象的大众文化,使之符合自身的利益。 而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符合这一逻辑的社会结构。 在勘查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大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意指进行了框范: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研究范畴,意指经由作为集体文化参与者的全体民众生发的,与商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它是作为社会个体集合的公众实际生活状态的符号化表征,也是这一意义上的物质与实践的总和。 大众文化以一定的传媒为其介质,以复制性的生产作为手段,出产和传播商品化的文化造物,并通过附加于其上的消费意识形态(诸如时尚等)来娱乐、策动或者引导大众。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以科学技术的手段向它的消费者提供可以让其大规模地共同参与文化与意识形态消费活动的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以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的、变革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其他社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制动因素。 从美学特征上来看,大众文化是世俗的,娱乐的,扁平的和破碎的;从美学本质上来看,大众文化消解主体、意义、中心和权威。当代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发展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随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因此也同社会形态一样,具有历史性。 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大众文化与文学及文艺研究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探讨。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与文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一,在价值层面上,狭义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而这种对立也进一步构成了两者之间互补的关系。其二,在艺术形式的层面上,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体现为同质性,文学形式可以成为大众文化形式的一部分,而大众文化可以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弹性的空间。其三,在发展的层面上,传统文学是既有文化的中心,但未来文学的发展将以大众文化为其边界,文学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将融合在多元化和多媒体的审美大众文化中。而正是上述关系的存在,构成了我们启动文艺学大众文化视角研究视角的现实基础。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与文艺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其一,大众文化是创生新的文艺审美批评模式的实践语境。在此,笔者枚举并分析了"市民社会/公共性话语批评","工业社会/消费性话语批评"以及"全球化社会/权力话语批评"这三种社会文化语境与其对应的批评模式之间的塑成方式,并以期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当前在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创生性社会文化语境中,文艺研究如何透过大众文化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渗透,获得对文化事实的深度关注水平,并生发出具有现实性的批评模式。 其二,大众文化需要通过审美文化批评获得超越。笔者认为这对建立健全社会,追求大众文化自身的发展,关怀大众的现实生存状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介入文艺学研究的新视角。大众文化研究是重建中国文艺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 从学理层面上来讲,大众文化视角介入文艺学研究具有元批评的意义。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研究视角,具有将"大众"这一话语意识形态化为元评论的话语的潜能。"大众"作为切入文化批评研究领域的一个话语,其本身是具有双重指向的。一方面,它可以将自身意识形态化从而可以直接观照上层批评理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个批评话语对约束着批评理论方法论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做出说明。因此,从与文艺学相关的层面上来说,"大众"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元评论话语,而"大众文化"作为这一话语作用的领域,是意识形态化的。 而如果以大众视角切入文艺学科的相关学理,则可以因为"大众"这一话语的多样赋值而生发出多样化的文学理论。 从实践层面上来讲,大众文化视角的介入将对相关领域造成冲击和变革,其具有实践价值有三。 其一,可以医治失语症,拓宽理论的视阈。其二,可以扭转经院化倾向,观照理论现实性和对话性。其三,可以根治功利化顽疾,回归人文精神。 笔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