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2. 之调式
【答案】之调式是乐学术语。日本学者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中创用。之调式相当于我国古代旋宫术语“右旋”。在“之调”中,如黄钟商应理解为黄钟均之商声或商调式。
3. 皮黄腔
【答案】皮黄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起源瑚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并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 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清初,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皮黄腔。就音乐风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另外,西皮和二黄各有板式类别,主奏乐器胡琴又有不同的定弦法,对于不同音调色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近300年来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京剧则成为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4.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5. 俗讲
【答案】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
百姓接受,常常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称作俗讲或讲经文,宣讲人叫做俗讲僧,讲唱的底本叫做变文。俗讲是在佛教中最早出现的宣传宗教教义的说唱,主要由高僧法师担任,其题材内容限于宗教本身,曲调多为转读梵呗,可能还保留了佛教传入我国时外来音调的较多因素或原貌,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等。著名的俗讲僧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的文叙。
6.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7.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8. 朱载堉(1536-1611)
【答案】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父亲的直接传授。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律研究。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禄若浮云。潜心学术研究。晚年辞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
二、选择题
9. 乐舞《云门》产生于以下哪个时期( )。
A. 尧
B. 舜
C. 禹
D. 黄帝
【答案】D
【解析】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10.以下由万宝常提出的乐律理论为( )。
A. 六十律
B. 八十四调
C. 五旦七声
D. 二十八调
【答案】B
【解析】最早提出八十四调理论的是梁武帝萧衍,《隋书·音乐志》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运用“改弦移柱”的方法“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合八十四调。
11.《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的曲牌数目为( )。
A.1746个
B.2094个
C.3094个
D.4466个
【答案】B
【解析】《九宫大成》,汉族戏曲曲谱。共82卷,南北曲曲牌2094个,曲谱4466首。全书选用了唐、五代、宋词、金元诸宫调、元代散曲、明朝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昆腔、清宫承应戏等等。
12.元杂剧的结构通常由( )折构成。
A. 一折
B. 二折
C. 三拆
D. 四折
【答案】D
【解析】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13.以聂政刺韩王为表现内容的琴曲是( )。
A 《酒狂》
B. 《广陵散》
C. 《幽兰》
D. 《胡笳十八拍》
【答案】B
【解析】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