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824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民歌运动
【答案】新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诗歌运动。这是与五四新诗传统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的问题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代表诗人及作品有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青纱帐一甘蔗林》和“新散曲体”的《祝酒歌》,贺敬之借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桂林山水歌》。
2.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3. 骆一禾
【答案】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他是海子诗歌一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4. 学者散文
【答案】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种形态,义称“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学者散文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5.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6. 文革手抄本小说
【答案】文革手抄本小说是文革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当时,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集中于1974~1975年。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小说一方面受热烈欢迎,广泛流传,另一方面因其对于爱国的知识分子、科学界的权威肯定,对周恩来等政治人物歌颂性叙述,被当时的政权看作是流毒全国的反动小说。手抄本小说在文革后公开发表,都经过修改或重写,无沦是其内容还是发表形式,事实上都已失去了本来面貌。手抄本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一种叛逆行为。除了阅读所带来的欢愉,它更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的文学创作,一种精神上突破禁忌的地下探索。
7. 《山上的小屋》
【答案】《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山上的小屋》中,残雪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8. 印家厚
【答案】印家厚是池莉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主人公,也是新写实小说一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小说中,池莉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写出了平凡的男性,并从平凡中深入挖掘,再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型男性形象。印家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精神、梦与现实的理智选择以及“忍”与“和”的生活哲学。《烦恼人生》中,池莉对印家厚的
平凡人生的描述、体验、认同,明确展示自己的市民化立场。印家厚代表着最广大民众的心灵的声音,虽然平凡,却有着平凡中的奋斗。
二、填空题
9. 我国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的学者是______。
【答案】钱谷融
【解析】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讲授《治学之道》《钱谷融有关著作》等课程。
10.在“两个口号”论争中,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相区别的另一个口号是______。
【答案】国防文学
【解析】1936年左联内部存在“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两个口号的论争。
11.50年代被人称作“图卷戏”的老舍的话剧是______。
【答案】《茶馆》
【解析】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最重要作品。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他选择了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侧面描写社会历史的变迁,并把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
12.丙崽是______作品中的______人物。
【答案】韩少功; 《爸爸爸》
【解析】《爸爸爸》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主人公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雄凝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是作者把他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三、简答题
13.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