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竟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体制

【答案】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拎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划分,经济体制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3.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案】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指资本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

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社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越集中,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雇佣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组织性不断增强,无产者的愤怒和反抗也随着他们贫困的加深而增长,迫使他们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4.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竟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5. 商业利润

【答案】商业利润是指从事商品买卖所获得的利润。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业资本常通过贱买贵卖,进行不等价交换,其利润主要来自小生产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甚至部分必要产品,还通过和奴隶主、封建主进行商品买卖,从这些剥削者手里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中,商业利润一般不低于平均利润。

6. 循环经济

【答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体现,是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7. 完全竞争

【答案】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第一,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人的销售量或购买量都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他们都是市场上既定价格的服从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第二,不存在产品差别,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都是同质的,其形式、包装等都是无差别的。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都无法通过自己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第三,各种生产资源(劳动、资本等)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第四,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完全了解市场价格和所有交易情况,买卖双方只能按现行市场价格成交。第五,不存在外部性。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对完全竞争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

8. 货币

【答案】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二、简答题

9.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原因。

【答案】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日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