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913地理综合[专业学位]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感知论
【答案】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2. 郊区化
【答案】郊区化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3. 刺激扩散
【答案】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例如,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4. 地缘政治学
,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答案】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5. 地理人种
【答案】地理人种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对洲的范围自然环
境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地理人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6.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7. 人地适应论
【答案】人地适应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正确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平衡和协调; 二是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8. 时空棱柱体
【答案】时空棱柱体是指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行为空间。时空棱柱体的大小反映个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
二、简答题
9. 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
【答案】(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等过程。通常表现为:
a. 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
b 城市范围的扩大;
c. 城市数量的增多。
(2)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a. 向心型城市化
又称集中型城市化,即表现为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b. 离心型城市化
又称扩散型城市化,是指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a.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b. 飞地型城市化
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力一式。
③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
a. 景观型城市化
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b. 职能型城市化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④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a.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b. 消极型城市化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a.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等两个方面。
b.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10.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1)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
①人口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a.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耕地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b. 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世界淡水的消耗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
c. 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分。但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