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8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16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25
2016年华中师范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35
一、名词解释
1. 加速原理
【答案】加速原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2. 折衷理论
【答案】折衷理论是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的一种理论。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 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3. 交通网的密度
【答案】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也需要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4. 规模经济
【答案】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企业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5. 遍在原料
【答案】遍在原料是指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6. 等费用线
【答案】等费用线是指以市场或原料地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连线,在这些连线巨其运输费用相等。
7. 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案】极核式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
8. 原料指数
【答案】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二、简答题
9. 廖什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上与韦伯有什么区别?
【答案】(1)廖什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廖什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
①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 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②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③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④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2)韦伯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①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a. 己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 己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c.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圆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②区位因素
a. 运费
b. 劳动力
c. 工业集聚
10.韦伯土业区位论中,一般区位因子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答案】(1)一般区位因子的概念
一般区位因子是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确定,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
(2)一般区位因子体系的构成:原料、燃料费,运费和劳动力成本
①原料、燃料费
获取同种等量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因产地不同而不同。
②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因各区域劳动力供给状况及生活水准差异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到工厂区位。 ③运费
运费是原料、燃料获取以及产品分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本,同时运费依工厂区位不同而不同。
1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答案】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可以从农业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来看。
(1)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①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②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卜受益最大。
(2)经济学上的意义
①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②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③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的基础。
12.试述要素禀赋学说
【答案】要素禀赋学说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低廉地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人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13.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答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他们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1)从矛盾的一面看
经济区域化具有排他胜,区域内外存在着差别待遇,虽然有利于经济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就整个世界而言,仍是带有浓厚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经济区域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从促进的一面看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