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07会计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调整事项

【答案】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的一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例如,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自然灾害导致资产损失、汇率发生较大变动等,都属于非调整事项的例子。非调整事项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2. 可转换债券

【答案】可转换债券是指可以在一定期间之后,按规定的转换比率或转换价格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的债券。可转换债券具有债权性证券与权益性证券的双重性质,因而可称为混合性证券。从理论上讲,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价格由两部分构成:

(1)债券面值及票面利息按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

(2)转换权的价值。

3. 消费税

【答案】纳税义务人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消费税与增值税不同,一般来说属于价内税,即产品销售收入中包含消费税,即消费税应由产品销售收入来补偿。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者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方法计算应纳税额,

4. 视同销售

【答案】视同销售行为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未作销售处理而税法中要求按照销售行为缴纳增值税的行为,主要包括:

(1)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2)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4)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5. 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答案】(1)法定盈余公积是指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根据企业净利润和法定比例计提的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也可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或转增资本。按照规定,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己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

(2)任意盈余公积是公司出于实际需要或采取审慎经营策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部分留存利润。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必须在支付了优先股股利之后,才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由于仟意盈余公积是企业自愿拨定的留存收益,其数额也视实际情况而定。

6. 会计主体

【答案】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为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须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会计主体可以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一般情况下记账主体与报告主体是一致的,但在将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作为报告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二者就不一致。这样的企业集团只是一个报告主体,不是一个独立的记账主体。

7. 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答案】(1)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取得的收入。在日常会计处理中,营业收入可分为:

①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进行经常性业务取得的收入,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

②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如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等。

(2)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在经营业务以外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出售净收益,以及罚款收入等。企业取得营业外收入时,应借记有关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8. 未来适用法

【答案】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不进行追溯调整,只需将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即不计算与确认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累积影响数。但根据披露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二、简答题

9. 若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的投资成本中,包含的己宣告尚未发放现金股利,对此,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处置该长期股权投资时,应作何会计处理? 试结合举例说明。

【答案】(1)企业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投资时,对于投资成本中包含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构成取

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即企业在支付对价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对于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对方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预付款,构成企业的一项债权,其与取得的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作为两项金融资产。

举例如下:甲公司于2010年3月10日,自公开市场中买入乙公司20%的股份,实际支付价款800万元。另外,在购买过程中支付手续费等相关费用20万元。假定甲公司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甲公司按其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可分得3万元。则甲公司在确认该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将包含的现金股利部分单独核算,相应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8170000

应收股利 30000

贷:银行存款 8200000

(2)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相应结转与所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所得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处置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金额,在处置时亦应进行结转,将与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部分在处置时自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

举例如下:A 企业原持有B 企业40%的股权,2010年5月20日,A 企业决定出售10%的B 企业股权,出售时A 企业账面上对B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构成为:投资成本180万元,损益调整48万元,其他权益变动30万元。出售取得价款70.5万元。

(1)A 企业确认处置损益的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70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645000

投资收益 60000

(2)除应将实际取得价款与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结转,确认出售损益以外,还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按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5000

贷:投资收益 75000

10.什么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答案】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这是因为,有时候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因此,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应反映其经济实质。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从法律形式来看,其所有权尚不属于承租企业,但从经济实质来看,该资产受承租企业实际控制,因此应当将其作为承租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否则就不能真实反映该项业务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