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76会计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倍余额递减法
【答案】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按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提折旧的方法。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一般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但是,必须注意下面两个问题:①在预计使用年限结束时,应避免固定资产净值大于预计净残值; ②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应避兔固定资产期末净值小于预计净残值。
2. 上作底稿法和T 形账户法
【答案】(1)工作底稿法是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并在工作底稿上编制调整分录,据以确定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金额,从而编制现金流量表。工作底稿横向分为五栏,在资产负债表部分,第一栏是项目栏,填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名称:第二栏是期初数,填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期初数; 第三栏是调整分录的借方栏:第四栏是调整分录的贷方栏; 第五栏是期末数,填列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末数。
(2)T 形账户法是以T 形账户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从而编制出现金流量表。
3. 公允价值
【答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于资产与负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转让资产所收到的金额或转移一项负债所付出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4. 所得税费用
【答案】所得税费用,是指应在会计税前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5. 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
【答案】为了正确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应按一定的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一般有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和现值四种。其中:
(1)原始价值,也称为原价或原值,是指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
的全部耗费的货币表现。企业采用不同方式购建的固定资产,其原值的构成有所示同。一般,企业从外部取得的固定资产,其原值中包括固定资产的买价、运输途中发生的各种包装运杂费以及在使用前发生的各种安装调试费;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原值中包括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
(2)重置价值,是指企业在当前的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的全部耗费的货币表现。重置成本表示当时取得同一资产或其等价物需要的交换价格。这种交换价格应该是从企业资产或劳务市场获得的成本价格,而不是从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通常出售其资产或劳务的市场中的销售价格。
(3)折余价值,也称为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己提折旧后的余额。折余价值反映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实际占用的资产总额及企业资产的构成情况,用原值和净值比较,能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企业的潜在能力和企业的素质,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6. 借款费用
【答案】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借款费用本质上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利息和作为利息费用调整金额的借款折价或溢价的摊销等应是借款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安排借款所发生的辅助费用和外币借款汇兑差额,也是借款的代价,应包括在借款费用中。
借款费用中的各个项目都是指在每一会计期间按照权责发生制应当予以确认的借款费用。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是指特定期间应计的利息费用,而不是指某项借款在其存续期间的全部利息费用,它不包括该会计期间之前和之后发生的利息费用。
7. 追溯调整法
【答案】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其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视同该类交易或其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厂此次变更拟改用的新的会计政策,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财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8. 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答案】企业因坏账而发生的损失在会计上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核算方法。
(1)直接转销法是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冲销有关的应收款项,并确认坏账损失。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在直接转销法下,若已经确认的坏账因债务人经济状况好转或其他原因,又全部或部分收回时,应首先按收回的金额冲销原确认坏账的会计分录,然后再反映应收款项的收回。
(2)备抵法是根据应收款项可收回金额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并形成坏账准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的方法。在备抵法下,按期估计坏账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实际发生坏账时,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各应收款项按该应收款项余额减去提取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反映。我国企业会计准
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核算各应收款项的坏账。采用备抵法核算各应收款项的坏账,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合理估计各会计期间坏账准备。按期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
二、简答题
9. 新会计准则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各自有何特点? 其会计处理有何不同?
【答案】(1)研究开发支出的分类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时,应当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部分以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满足确认标准; 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才能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2)研究与开发的特点
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其特点在于: ①计划性。研究阶段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经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
②探索性。研究阶段大体上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
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其特点有:
①针对性。开发阶段是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上,因而,对项目的开发具有针对性;
②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进入开发阶段的研发项目往往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
(3)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为:企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根据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期末应根据发生的全部研究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企业开发阶段发生的资本化支出,应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在确认无形资产时,应根据发生的全部开发支出,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企业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化支出,其核算方法与研究阶段发生支出的核算方法相同。
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10.某企业20×2年5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5月2日向南京某银行汇款400000元,开立采购专户,委托银行汇出该款项。
(2)5月8日采购员王某到武汉采购,采用银行汇票结算,将银行存款15000元转为银行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