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6行政管理综合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未来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案】未来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更为注意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及改进二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服务将具有更多的市场导向。政府介入社会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过官僚制手段提供服务,其他替代方法,特别是市场方法,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是“掌舵而非划桨”,即政府应对提供服务进行控制,但不是常规性地通过官僚制手段亲自提供服务。

(2)未来的行政将更有弹性。弹性包括很多方面,如组织的、人员的、财物的。未来所有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将是试验和改变实现的结果。减少对管理职能“具体细节”的管制对于日益复杂的任务来说是很必要的。官僚制模式的缺陷之一是想制定用于每一种可想到的偶然事件的程序,这会抑制创造性,并且只有在静态情况下才起作用。

(3)政治性会增强。政府的行政按其本身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政治过程。未来公共管理者本身将介入政治,但不一定是政党政治。通过各个机构相互之间相当公开地进行竞争,官僚政治将会得到承认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得到运用。公共管理者将会更清楚地了解可选择的行动力案的政治成本和利益,而不是藏在不真实的中立后面。

(4)行政有更多地参与性。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偏执的保密做法成为一种规范。与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面将是不断变得更为公开。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将与公众联系在一起,强调“管理”公众对新创意的反应。

(5)公务员的能力更强。较好的管理方法和分析方法以及较好的招聘和晋升程序,特别是在与较好地运用新技术结合时,将会使公共部门的管理变得更精明。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比以前要强,按照以前的认识,公共行政并不要求具有特殊能力。晋升方面较大的灵活性和绩效测量方法的改进将使有能力的人员提升得更快。

2. 简述焦点事件理论。

【答案】焦点事件理论是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的,其理论基础建立在议程设置功能和对危机事件的公共政策运用上,认为那些“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焦点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力面起重要作用。一个焦点事件有极大的冲击力,能唤起公众的注意力,并且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更容易被人接受。焦点事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有扮演主要角色的能力,因为媒体对焦点事件的采访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促使其采取相关的改善行为。

伯克兰所指的焦点事件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常规性”的焦点事件,如咫风、龙卷风、暴

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 另一种是“新型的事件”,即以前从未发生过或者发生时间很久己被人们淡忘,如‘`9'11”等恐怖袭击。这种新型焦点事件往往违反常规,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带来巨大冲击,它逼迫人们以新的态度、新的引导标准来对待,甚至制定新的法令,由此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对于第一种焦点事件,如全社会都一致认为事件是因为不可抗力产生的,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就会集中在“我们能够帮助受害者做些什么”这样的焦点上。但在第二种类型的新型焦点事件上,人们更关心的是事故的责任人。

3. 省级预算有哪些参与者,其职能是什么?

【答案】共预算过程涉及很多参与者,它们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有的主要是资金申请者,有的主要是资金审批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的监督者。我国省级预算的参与者及其职责具体如下:

(1)人民代表大会

①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④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人大常委会(通常由财经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

①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②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③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④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3)政府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③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④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⑤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⑥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⑦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⑧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4)财政部门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③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④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⑤定期向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5)各部门(一级预算单位)

①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

②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

③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6)各单位(一级预算单位下属的各单位)

①编制本单位预算、决算草案;

②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

③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4. 行政内部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非专门监督,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二是专门监督,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实行的监督。

(1)非专门监督,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①一般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产生的相互监督,即行政机关内部的纵向监督。行政机关内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因为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服从的关系。我国宪法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或决定等。上级机关可以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实现迅速有效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依法行政。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工作检查、工作指导、工作督促、下作报告、专案调查等。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实行监督,如对上级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命令也可以提出批评、建议。

②职能监督

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同级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的某一方面实行的监督,如人事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等。

③主管监督

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实行的监督。上级政府设立的职能机关与下级政府设立的相同职能的机关之间是业务指导或者领导的关系。我国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的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