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等学历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法律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
(1)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可以同时适用,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四项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2)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权保障观念,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执法工作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执法为民,包括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三是文明执法。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
②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4)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摆脱贫穷落后,最终走上小康和共同富裕。
大局代表着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和主导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要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方向,具体工作要以服务大局为基本准则,工作成效要以服务大局为检验标准。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也要领导人民执行法律,同时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3.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答案】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不断破浪前进。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大学生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
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大学生的挑战。
①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应当具备历史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③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大学生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石氏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4.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答案】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2)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5. 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答案】(1)我国宪法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
②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