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传播学805新闻采写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2. 负面新闻 【答案】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 3. 理论新闻学 【答案】理论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以原理、原则和方法论为主要内涵的新闻学研究。理论新闻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学原理、新闻理论、新闻概论、新闻传播学、新闻广播电视概论等。理论新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新闻学这门新兴学科奠定学理基础,使之避免流于技能应用与操作性的层面。理论新闻学是新闻学研究的核心,与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共同构成广义新闻学有机的、完整的新闻学科整体。 4. 新闻述评 【答案】评述性消息是指以夫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一般以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为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论来揭示其本质意义。评述性消息的任务是既报道新闻,又解释新闻。述评新闻产生于20世纪初,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分成两支:①坚持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着新闻事实作若干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揭示事件的内涵与发展趋向; ②以评为主,虽然也记叙一些新闻事实,却往往以新闻事实为例证,侧重于阐述观点、见解。由于这后一种述评以“评”为基本出发点,所以近些年人们通常把它归入新闻评论文体,称为“新闻述评”或“述评”。而前一种,由于以报道为主,附带议论,所以仍视为新闻报道文体,称为“述评新闻”或“记者述评”。

二、简答题

5.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有哪些?

【答案】一般来说,感性素材来源有以下三个渠道:

(1)记者的现场观察

现场材料很多来自记者的悉心观察和记录。是否及时地赶到事发现场,目睹新闻事件或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更取决于记者的现场意识。

对于记者来说,对较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采访的概率是很低的。记者大多只能“闻风而至”。而对于大多数预知事件,如某种特殊天文现象的出现,某些重大活动,如运动会、大型会议等,记者完全有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充分准各,并及时赶到现场。

还有一种现场观察,是事件发生后的弥补性现场采访。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记者将科技手段运用到采访中,如用照相机拍摄现场帮助回忆、记忆; 用录音机记录采访对象谈话内容,记录眼见的画面和文字; 或利用摄像机拍下现场及事件过程,然后参照录下的画面写作。这些都使记者增添了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写作时“再现”现场,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

(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采访可以促使记者获得、加深理解和感受,增强记忆。有经验的记者,常常会千方百计地深入社会,接近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参与采访对象的工作,在现场访问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记录,所得的不仅是详细的事实、材料,而且有记者因体验而获得的感受,因感受而引起情感的变化,又因情感的变化与事实的融合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细节材料的敏感捕捉。

(3)记者的访问

记者要得到生动的材料,如果己无现场可访的话,靠访问当事人来获取材料便是必走的途径了。访问不仅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观察和现场捕捉能力,而且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在访问中获取感性材料是一项艰巨任务。

①记者与很多人打交道,双方开始都有陌生感,与陌生人谈话很难放开,也难深入;

②访问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所做的事已经成为过去,激动的细节已时过境迁,而且很多人并非懂新闻规律,不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感人的、才是记者需要的。因此,许多采访对象在回答提问时,喜欢概述,泛泛介绍事J 清梗概,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细节,当时说的话,当时谁在现场,是什么状态等,因为缺少回忆的情景气氛,很少在主动表述之列。而这些恰恰是最好的感性素材。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有些记者常用的方法,就是“触景生情”,即把对象带到曾经历过的地方去采访。写什么事,最好在新闻发生地采访,如采访售票员最好在公共汽车的售票台边上,而采访体操运动员最好在鞍马旁。这在人物访问中特别重要。见证人到了现场,思维记忆都被周围场景激活,细节较容易回忆,情感较容易流露,睹物思人,睹物忆事。有时,一张照片、一幅图画、一个旧物品、一种景色、一个熟人的名字、一段旋律,都可以引起当事人或美好或痛苦或酸或涩的回忆。

6.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

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7.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请简要叙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答案】(1)成果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汀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汀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下西行的通讯,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2)意义

他将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在书中首次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8. 为什么说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答案】新闻写作之所以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时间上,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截稿期。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必须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写作,否则,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过了截稿时间才写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价值。

(2)空间上,报刊的新闻版面和广电的新闻时段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新闻作品要有篇幅的限制。记者不能天马行空,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样的新闻稿件不仅读者看不下去,首要的障碍就是没有版面可放。

(3)内容上,服从于本媒体的总体编辑方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总体编辑方针,所有报道只有不偏离这个方针,才能避免被“毙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