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北民歌抢救与整理的迫切性与对策探析

关键词:陕北民歌,抢救,整理,必要性,对策

  摘要

  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陕北大地,世世代代繁衍着壮实剽悍,倔强豪爽,窈窕娟秀,心灵手巧的男男女女。如此艰难而又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陕北人如此保守而又朴实的精神特质,保守而又朴实的陕北人在艰苦而又封闭的自然环境中过着一种安土乐贫自足自娱的生活。自足是文化发生的精神基础,自娱是文化发生的情感动力。于是,在陕北这块封闭而又贫瘠的土地上,秧歌扭起来了,三弦弹起来了,腰鼓蹦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民歌唱起来了。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这一系脉中的一支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强盛不衰的文化形式,它已与陕北广大人民的生活、精神、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在陕北,不论表现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是有歌曲的。民歌,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 陕北民歌的类型多样,内容广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陕北民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形式上分,陕北民歌可分为:山曲、酒曲、信天游、秧歌曲、小调、劳动号子和酸曲七类。从内容上分,陕北民歌可分为诉苦歌、爱情歌、和革命歌三类。从表现手法上分,陕北民歌又可分为抒情民歌和叙事民歌。从时代上分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从而可以说,陕北民歌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对于陕北人来说,陕北民歌就是老祖先给他们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传家宝,它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 大体来说,蕴含在陕北民歌中的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化价值,二是历史文化价值,三是民俗文化价值,四是山川风物认知文化价值。 然而,陕北民歌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特定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传播,陕北民歌生存的土壤受到了冲击,发展的环境受到了限制,传播的渠道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陕北民歌正无可挽回地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从现象上看,陕北民歌的消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歌者的锐减,二是听众的大面积流失,三是陕北民歌作品的创作缺乏超越与创新。 陕北民歌逐渐走向消亡,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是内容的老化使陕北民歌的发展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二是背景的淡化使陕北民歌的发展失去了外在支撑力。三是功能弱化大大削弱了陕北民歌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在陕北,在全国各地,许多有识之士也已对濒临失传的陕北民歌投注了关切的目光,更有一部分陕北民歌的忠心爱好者和忠实捍卫者已先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野、深入群众,展开了对陕北民歌的调查、研究、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了资金、人力、理论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当前对陕北民歌的抢救与整理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结合陕北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及陕北民歌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对陕北民歌的抢救与整理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逐步来完成。 1、搜集与整理。 2、理论与研究。 3、改造与创新。 4、开发与利用。 总之,陕北民歌的抢救与整理这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这层意义上说,陕北民歌的抢救与整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