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831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其次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2. 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案】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他们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情实感。

3.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4.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二、简答题

5. 怎样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

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1)《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日本18世纪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之意。《源氏物语》的确是一部充满“物哀”情调的作品,由于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命运,就使得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可悲结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得到体现。“物哀”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敏锐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情感化的、非逻辑的。

(2)“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物哀”作为一种悲剧风格,也表现为悲剧冲突,那主要就是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就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

(3)“物哀”传统的奠定

“物哀”所奠定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大特征,并被近现代的作家所继承下来,在日本近代“私小说”,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影响。

总之,“物哀”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它不但是正确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

6.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是诗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其各自的形象分别是:

(1)浮士德的形象典型性

①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十德——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

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②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

他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③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

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2)梅菲斯特的形象典型性

梅菲斯特是《浮土德》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其脱胎于欧洲的历史传说,但己不是传统的反面人物。在诗剧中,这一形象超越了传统的魔鬼原型,而表达了新的意义。

①梅菲斯特作为浮土德形象的对立面而存在,代表了恶

他是虚无主义、悲观主义、颓废主义的代表,是欲望的化身。梅菲斯特蔑视理性,仇恨人类,自称“恶”是其本质,对社会和人类持悲观、虚无的态度,概括了新兴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者贪婪、冷酷的精神特征。

②梅菲斯特是激发浮士德不断进取的动力

正是因为他的引诱,浮士德走出了书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踏上了不断探索的人生之路,所以,他客观上推动着浮士德向善的发展。总之,梅菲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歌德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3)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两个人物形象在诗剧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①两者的对立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对立的,浮士德代表善和肯定,梅菲斯特代表恶与否定。

②两者的统一

在对待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方面,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在兼并土地和扩大资本原始积累方面,浮士德的贪婪也不亚于梅菲斯特,所以,两者的思想和性格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精神特征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对于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是不可分割的。

7.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在人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答案】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三部曲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在艺术上树立了传记文学的典范,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尤其是阿廖沙这个形象的描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