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答案】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它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
2.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述“归纳方法如何从经验材料上升到一般”的结论时,对材料的分门别类的称谓,即具有表、缺乏表和程度表。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命起这一表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
3.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4.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5.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6. 诺斯替派
【答案】诺斯替派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的混合体系,是受诺斯替教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又称灵智派。它起源于1世纪,2~3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其主要思想是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善的精神世界和恶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由造物主创造并统治的。它着重于启示的知识在拯救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来到世上把属灵的知识给予人,从而使人从物质世界的奴役中得救。它还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禁欲。诺斯替派的某些思想与正统基督教相冲突,使正统基督教信仰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对早期教会危害极大的一个异端派别。
7.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8.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答案】“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在《论基督肉身》中提出的观点。他强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对立,国为理性所产生的荒谬感恰好证明了理性的局限,理性无法把握上帝存在的真理,极力贬低理性,反对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圣经》。这体现了他本人极端的信仰主义的立场。基督教“信仰至上”的原则顺应了当时基督教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更有利于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所以后来德尔图良的学说逐渐成为异端。
二、简答题
9.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答案】(1)感觉的分类
①亚里士多德将感觉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②通觉把五类简单感觉活动统一起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a. 他认为简单感觉是相通的,那么必定有一种活动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觉伴随着每一种简单
感觉,因此,这五类简单感觉活动才能相统一;
b. 他认为与通觉相应的感官是心脏。因为“心脏是血液的源泉和首先出现的场所”,他观察到凡有感觉活动的器官都有血液,而血液来自心脏的运动,心脏在供给感官血液的同时传递着通觉,把各个感官产生的感觉统一起来。所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2)感觉运动一一蜡块说
①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蜡块说。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这一接受过程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即感觉活动。
②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可感形式
“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可感形式有以下特征:
①可感形式虽脱离质料,但总是关于可感性质的印象,而本质形式却脱离了可感性质;
②可感形式与可感事物相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被感觉的可感形式虽来源于个体,但却适用于众多个体;
③可感形式虽被感觉所接受但却被想象所贮留。想象既不同于感觉又不同于理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恢复、重现过去所接受的感觉印象的能力,并对这些印象加以整理、归纳和安排产生出一些从未接受过的印象。想象不再是消极的接受力,但仍然停留在对可感形式的认识,它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
10.简述黑格尔是如何论述主奴关系的。
【答案】主奴关系是黑格尔描述道德和政治意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论点。
(1)主奴关系的出现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人,每个人都称自己对可欲物有占有权,每个人都努力对他人施加作用,欲求获得他人的承认。这种要求得到普遍承认的欲望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当欲望的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起了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一些人成为主人,一些人成为奴隶。主人通过对物的控制,命令奴隶为满足主人自己的欲望而劳动; 而奴隶为了保全生命,必须通过否定自身而抑制他自己的本能和本质。
在此阶段中,主人是现实的生命,为了精神的、理想的目的一一被普遍承认的优越性,而冒险的人。一些人因惧怕失去自然的生命而成为奴隶,即依赖和惧怕自然的人。主人的自我意识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