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性行为

【答案】人性行为是指出自人特有的理智和意志属性、完全由理性支配的行为。托马斯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和“人的行为”。其中人的行为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出自人的本质。完全的“人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其中理智用来思考某一行为是否应该实施,而意志则决定行为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2.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3. 未著文字的学说

【答案】未著文字的学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予他的学生的学说,又称不成文学说,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在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并不关注这些学说,图宾根学派认为,这些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对话只是通往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

4. 笛卡尔的自然之光

【答案】笛卡尔的自然之光是指上帝赋予人的一种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辨别真假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活动。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自然之光近似于人的理性,人们通过自然之光,可以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笛卡尔用这个词来表示认识的清晰透彻状态,以这种方式出现于理智面前的真理是不容否认、不可怀疑的。每当笛卡尔希望为进一步的证明提出某些基本前提作为基础时,他都把自然之光当作权威。他把直觉界定为心灵通过自然之光构想的清楚无疑东西,从而将自然之光同直觉联系起来。

5.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

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6.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7.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8. 康德的二律背反

【答案】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一些相互反对的命题。当理性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寻求解释的完整和统一性时,由于双方没有用经验事实证明自身的普遍性,只能通过归谬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他把二律背反分为四组:①量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②质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③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④样式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二、简答题

9. 试比较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理性能力。

【答案】(1)感性与知性的比较

①不同点康德的知识论认为感性和知性具有不同的功能。a. 感性是指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并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b. 知性是指联结直观思维对象的能力。

②相同点感性和知性都可分为质料和形式。

a. 感性的形式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感性的质料是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

b. 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即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知性的形式也是先天的纯形式。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c. 感性以直观提供对象,知性以概念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知性与理性的比较

①相同点

康德认为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不同点

知性和理性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为思想的途径。

a. 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因而可以从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b. 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因而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即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向,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

但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人们又只有范畴这个判断工具。那么,人们把范畴运用于理念,犯了两个违反康德认识论原则的致命错误:

第一,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第二,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同时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

10.简述阿伯拉尔关于辩证神学的主要观点。

【答案】阿伯拉尔关于辩证神学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力面:

(1)辩证法是发现论据的学问

阿伯拉尔认为,逻辑包括两个部分:发现论据的科学、判别论据的科学。他认为辩证法是发现论据的学问,只有在寻找论据、探索论据并确定了论据的真理性之后,证明推理才可以继续进行。辩证法的首要任务是探索、批判,而不是解释、证明。

(2)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

阿伯拉尔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指出神学信仰中包含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他在《是与否》中列举了大量的神学论题,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是列举了被认可的正反两种观点。这个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神学获得了“辨证神学”的标准形式。

(3)解释神学信仰中的矛后之处

阿伯拉尔对上述权威的意见中出现的矛盾作了解释。在他看来,错误的意见不是由于信仰引起的,而是由于错引了伪托的权威著作。他主张人们有对一切权威著作进行批判的自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