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22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A. 阿尔蒙德提出的。
(1)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这个定义包含了如下几层含义:
①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同政治活动的主体相一致的,既有团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既指普通公民,也指政治团体和其他的社会团体。阶级是政治活动中最主要的角色,也是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不同的阶级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
②政治活动主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倾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
③政治文化所要揭示的是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与政治体系及政治过程的关系; 同时,也是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
④政治文化的内容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内容。
(2)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的政治现象,由于它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以及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因而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同时,它既不属于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思想范畴,也不属于政治制度等现象范畴。可以将政治文化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政治文化相对于一般文化更为显著的特质: ②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文化,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内容;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并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 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请加以简要解释。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
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作为特定精神现象的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对于政治现象的精神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经验性和感受性的,其中的政治情感、情绪、意愿、动机、习俗和兴趣等,都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
(2)政治心理显不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
显然,政治心理的利益倾向与社会成员身处其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规定着社会成员感觉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角度,规定着社会成员认知社会政治现象的动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作为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心理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这就是说,政治心理与其他的社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心理感知,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心理感知。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就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看,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政治心理和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范围内,没有明确的外在形式,而是潜在地积淀于社会成员的内心。这就是说,政治心理是潜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以零散的、感性的形式隐秘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因此,是一种深层次、较为隐蔽而难以把握的政治文化现象
3.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政治社会化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他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则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它论证了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阐明了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总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正确的民族问题纲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内容:
(1)民族平等意味着一切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同等重要,都处于同等的地位。所有的民族的政治和法律上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
(2)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反对仟何民族特权。
(3)要求民族平等的实质内容和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
(4)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逐步消灭各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5. 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的?
【答案】恩格斯有一个著名论断说明了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说:“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恩格斯的这个著名论断,表明了三点: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小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可以承认国家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就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就可以把国家说成是居于两个对立的阶级之上的超阶级的国家。国家既不代表剥削阶级,又不代表被剥削阶级,它是高出于一切阶级,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 这样,无论哪个阶级都不应损害它,更不要打碎它。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才需要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里所说的缓和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的缓和。秩序就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被统治阶级破坏不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个别人和集团破坏也不行。要清楚地看出国家是代表谁的利益,是哪个阶级的国家。所以恩格斯说:“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因此,列宁在解释恩格斯上述那段话时反复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切国家产生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形式。这就形成了国家产生形式的多样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