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目前世界旅游市场中,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已逐渐为专题性、多样性旅游所代替。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专项旅游的发展形式。在这期间,产生了潍坊国际风筝会、洛阳牡丹花会等专题地方文化节。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积极挖掘本地旅游资源,举办了内涵丰富,层次性较强的文化节,把旅游活动同文化经贸等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总结地方文化节这一大范围、大规模的群众性旅游经济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利弊得失,从而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各地借鉴。毫无疑问,这对于促进各地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尽快提高地方文化节的内涵和档次更好地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必将起到重大作用。 本文以旅游开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以地方文化节开发实践为基础,运用对比、举例、层次、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全国各地举办的文化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地方文化节概述。在地方文化节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文化节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促使其产生的原因是专项旅游的发展和经济与文化的结合,并简要介绍了其发展历程。提出了地方文化节的概念: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融旅游、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指出其资源属性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部分:地方文化节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对地方文化节的观察分析及借鉴旅游资源的特点,总结出文化节有以下特点:地域固定性、重复使用性、时间性、文化属性、吸引力的定向性等。根据文化节存在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按其内容和媒介可分为:民族民俗文化节、服饰文化节、娱乐文化节、景致文化节、历史文化节等类型;按其功能可分为:观光游览型文化节、参与型文化节、购物型文化节、保健休疗型文化节、知识型文化节和综合型文化节等类型。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第三部分:地方文化节的开发意义。对文化节的开发意义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1文化方面--弘扬地方和民族文化;促进发掘、抢救濒于失传的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2社会方面--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3经济方面--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流通,活跃市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第四部分:地方文化节开发的原则和条件。地方文化节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和具备一定的条件。开发的基本原则有:○1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文化节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战略原则;○2个性原则,个性就是文化节的地方文化特色,可以从民族性、独创性、时代性三方面来突出和发挥,能否突出个性是文化节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3市场原则,文化节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开发内容和形式,注意研究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变化及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文化节取得经济效益的保障;○4效益原则,文化节开发必须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这是衡量文化节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节开发必须具备的条件有:○1资源特色突出,这是吸引游客和衡量开发价值大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和美学文化价值等方面是否突出;○2可进入性;○3基础设施条件;○4社会经济条件。后三个条件是文化节开发的外部因素,他们的优劣决定着地方文化节的开发规模,是文化节开发能否取得理想效益的重要因素。 第五部分:对地方文化节开发的几点建议。为了促进文化节在新历史条件下长期存在和发展,针对各地文化节开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开发中应改进的某些环节提出了如下建议:1、明确举办文化节的目的,正确处理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关系。指出文化节要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取得社会效益,从而确定其在旅游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加强文化节的开发规划工作,以避免盲目开发。并对如何进行文化节开发规划作了探讨。3、对如何具体挖掘内涵丰富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开发提出了建议。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提出应多方面筹集资金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及提高群众素质来提高服务质量。5、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对地方文化节如何利用宣传媒介和应采取的手段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