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印象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人的相似性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并固定化时产生。其特征为: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并以之去否定或“修改”事实。②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执简驭繁之效。③会导致人们认识僵化,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常会造成认识上的过度概括化。

2.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3. 归因

【答案】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通常将其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4.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

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5. 基本归因偏差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基本归因偏差的概念及类型

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

①认知性偏差

a. 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b. 显著性与获得性。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是具有重要性。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c. 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等。

②动机性偏差

a. 自理偏差,又称自我标榜,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

b. 自我设阻,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自我设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

c.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③性别偏差

a. 动机上的偏差。研究认为,女性的成就之所以没有男性高,主要是因为在女性的人格中存在着“害怕成功”的动机因素。

b. 观念上的偏差。个人所拥有的许多观念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追溯到原始观念上的差别。性别的观念早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形成,日后的发展又时刻増强这种观念,性别图式起着帮助个人应付、整理环境的作用。

c. 环境上的偏差。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反应影响很大。性别角色的期望是这些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性别角色的行为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和他人的赞许而造成的。

(2)归因偏差在生活中的意义

关于基本归因偏差对于生活中的意义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生活中现象进行解释。这些归因偏差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解释我们对于生活上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行为,也可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产生这些归因偏差的原因。

②帮助尽量克服不良归因,产生正确的归因风格。有些归因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于事件的正确认识甚至阻碍我们工作的情绪和热情发挥,是不利的归因风格,这是通过了解归因偏差养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归隐方式对于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6.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