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2.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它是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最早提出。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自己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行动标准。参照群体可以是个体所属的家庭、学校、宗教及经济等群体,也可以是他不属于的或想象中的群体。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参照群体,个体不但不认同,还要以该团体的价值、
态度作为警惕与激励因素。每个人都有他的参照群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完成的。
3.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4.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
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二、简答题
5.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哪些表现?
【答案】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八种表现:
(1)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大多会发展起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人们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2)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做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界挑战。群体形成决议后,会花更多时间将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思维的卷入者,倾向于认为反对他们的人是恶魔,不屑与他们谈判,或认为他们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群体的既定方案会获胜。
(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从个人嘲笑使其难堪。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付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
(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会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约统一,因而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甚至怀疑担忧是否多余。
(7)统一错觉。自我压抑与从众压力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的统一错觉,可以使最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的信息与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6.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
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7. 人际沟通有哪些基本特点?社会心理学从哪些方面研究了人际沟通?
【答案】人际沟通是指个体在共同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沟通主要通过言语、表情、副言语(包括音量、节奏等辅助言语和叹息、笑等类语言)、手势、体态、社会距离等实现。人际沟通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具有协调、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
(1)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
①沟通双方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②作为信息交流结果的沟通影响,只有在发送者和接收者掌握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实践,这不仅指双方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求双方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
③沟通伙伴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
④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这与编码与译码的差错无关,是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 (2)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从人际沟通的特点、沟通条件、不同的沟通方式等方面对人际沟通进行了研究。 ①实现人际沟通须具备的条件:
a. 信息源。即发出信息的人,没有信息源,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b. 信息。这是沟通的内容,无此,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
c. 信息渠道。这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用何种工具从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 d. 接收者。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
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几类:
a. 从发出信息的人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互变,可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b. 按沟通与组织的关系,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c. 根据地位的高低,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d. 按沟通者之间相互依靠、联系的情况,可分为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彼此相倚沟通。
e. 根据群体沟通网络,可分为轴型沟通、Y 型沟通、链型沟通、圆型沟通。
f. 根据通讯渠道,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可分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
8. 为什么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