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2.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3.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印象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人的相似性被概括地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并固定化时产生。其特征为: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即使遇到相反的事实出现,人们也倾向于坚持它,并以之去否定或“修改”事实。②一般含有真实的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和应付环境,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起执简驭繁之效。③会导致人们认识僵化,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常会造成认识上的过度概括化。

4.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

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5. 试述社会认知中的几种认知启发。

【答案】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 )是指由于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有限,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启发:

(1)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因此表征性启发策略往往是准确的。但个人的特征往往与其所在群体中其他成员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率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获得性启发又称易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

获得性启发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①人倾向于认为生动、显著的事件比平淡、熟悉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

②人往往认为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比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

,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先抓住某一描定点调整性启发又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人需要对不了解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找出类似事件作为锚定点,然后根据它稍加调整得出最后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人通常使用的锚定点就是自我。

6.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案】个体(individual )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7. 从众有几种类型?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1)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2)权宜从众

权宜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权宜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全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者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识系统实现协调状态。

(3)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①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这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②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情况。

8.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