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放射治疗是骨肿瘤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癌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A.破坏癌性组织,使肿瘤缩小或消失,从而解除局部压迫及堵塞。 抑制正常骨细胞释放化学性致痛介质。 促进正常骨细胞释放化学性镇痛介质参与止痛过程。 直接破坏外周末梢神经组织,阻断疼痛的中枢传入。 破坏肿瘤周围血管组织,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体积缩小,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促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阿片肽等参与镇痛过程。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患者腰椎MR检查未发现明显腰椎病变,ECT发现右侧髂骨存在明显核素浓聚,后经穿刺确诊为骨转移瘤。该患者下肢疼痛为肿瘤性疼痛,按临床原因,肿瘤性疼痛可分为() A.伤害感受性疼痛。 癌肿本身引起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与癌痛相关的疼痛。 与癌症治疗相关的疼痛。 与癌症无关的疼痛。 混合性疼痛。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呼吸抑制是阿片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其特点为() A.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降低(<8次/分)和动脉氧饱和度下降。 疼痛的病人不会发生呼吸抑制。 逐渐增加阿片药剂量可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适当减少阿片药物用量,可降低呼吸抑制发生。 一旦发现呼吸频率下降,应立即使用纳洛酮解救。
男性,67岁。阵发性右侧胁肋部疼痛,呈针刺样,咳嗽、用力疼痛加剧,常于深夜痛醒,无明显外伤史,曾在当地医院以胆囊炎住院治疗两次,疗效不佳。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右侧T~T肋间压痛阳性,胸7~9椎体叩压痛阳性且向右胁肋部放射。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胆囊炎。 肋软骨炎。 胸椎压缩性骨折。 椎管内肿瘤。 结核性胸膜炎。 肋间肌筋膜炎。
男性,67岁。阵发性右侧胁肋部疼痛,呈针刺样,咳嗽、用力疼痛加剧,常于深夜痛醒,无明显外伤史,曾在当地医院以胆囊炎住院治疗两次,疗效不佳。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右侧T~T肋间压痛阳性,胸7~9椎体叩压痛阳性且向右胁肋部放射。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下列哪一项是刺激期中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A.腰背部持续疼痛,劳累加重。 神经根痛,沿神经走行放射。 咳嗽,用力,大便等负压增高时疼痛加剧。 疼痛区域固定,夜间疼痛或(和)平卧痛。 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腱反射亢进。 脊髓部分受压,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
男性,67岁。阵发性右侧胁肋部疼痛,呈针刺样,咳嗽、用力疼痛加剧,常于深夜痛醒,无明显外伤史,曾在当地医院以胆囊炎住院治疗两次,疗效不佳。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右侧T9~T12肋间压痛阳性,胸7~9椎体叩压痛阳性且向右胁肋部放射。
随着椎管内肿瘤生长,脊髓部分受压,出现典型的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