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药物治疗是控制癌性疼痛的主要手段,非阿片类药物作为WHO提倡的癌痛治疗中的第一阶梯用药,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外周炎性致痛介质的释放,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 不与阿片类药物竞争阿片受体,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镇痛效果。 首选口服给药,定时、个体化用药,积极处理不良反应。 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性,需增大用药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口服用药易发生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直肠或注射用药可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为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建议限制用药上限剂量为标准推荐用药的1.5~2.0倍。 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对重度疼痛患者需改用阿片类药物而不再应用。 不同的非阿片类药物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应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癌痛的临床评估是癌痛治疗的第一步,通过首次评估对癌痛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通过再次评估判断治疗效果和修改治疗计划,下列哪两项临床评估是再次评估的重点() A.详细病史,要相信患者主诉。 疼痛程度(强度)的评估。 疼痛特性的评估,包括定位、性质及发作方式。 疼痛所带来的影响的评估。 体格检查。 诊断性检查。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晚期癌痛患者如果非阿片类药物不能很好控制疼痛,多需加用阿片类药物,下列有关阿片类药物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与特异性阿片受体结合产生中枢镇痛作用。 长期用药可产生药物耐受性,停药后耐受性不可逆。 滥用该类药物可致成瘾和戒断综合征。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服药时需同时应用缓泻剂预防。 精神错乱及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减量或加用神经镇静剂治疗。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为查明疼痛原因,明确诊断,下列哪些检查是必要的() A.腰椎MR。 全身骨扫描。 下肢肌电图。 下肢血管超声。 心电图。
男性,67岁。阵发性右侧胁肋部疼痛,呈针刺样,咳嗽、用力疼痛加剧,常于深夜痛醒,无明显外伤史,曾在当地医院以胆囊炎住院治疗两次,疗效不佳。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右侧T9~T12肋间压痛阳性,胸7~9椎体叩压痛阳性且向右胁肋部放射。随着椎管内肿瘤生长,脊髓部分受压,出现典型的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A.肿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丧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肿瘤平面以下,对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肿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肿瘤平面以下,同侧触觉深感觉减退,对侧2~3个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 肿瘤平面以下,对侧触觉深感觉减退,同侧2~3个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 腰髓以下一侧病变不引起此综合征。
患者,男,65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患者腰椎MR检查未发现明显腰椎病变,ECT发现右侧髂骨存在明显核素浓聚,后经穿刺确诊为骨转移瘤。该患者下肢疼痛为肿瘤性疼痛,按临床原因,肿瘤性疼痛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