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某国际组织非洲区业务与战略发展部经理表示,该组织计划向刚果(金)东部鲁齐齐河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发项目投入1.5亿美元资金。此外,还将向赤道省提供1200万美元援助资金用以支持该省农业的振兴。根据材料分析,这一国际组织() A.其做法加速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B.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对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联合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专门机构。
据俄报纸网2014年9月4日报道,乌克兰已收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3.9亿美元的援助,乌克兰财政部官方网站称,其中约10亿美元将用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判断省略号处应是() A.支持国家财政。 B.改善人民生活。 C.稳定国内秩序。 D.增加国防开支。
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大国崛起》认为:“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据此判定列宁与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