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0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自愿性工具

【答案】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2.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3.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4. 非官方参与者

【答案】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二、简答题

5. 简述影响绩效指标设计的因素或变项。

【答案】在实际公共管理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组织或行政机关,乃至不同的政策规划和项目,衡量其具体绩效的标准仍有不同。在实际中,绩效指标的设计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的。根据卡特的观点,影响绩效指标设计的因素或变项有:

(1)所有权。公共部门组织系在共同的限制之下运作,追求的是政治和社会目标,因此绩效衡量的困难性高于私部门。

(2)交易状态。就非交易状态的组织而言,即不宜设定营利性的绩效指标。

(3)竞争程度。对于竞争程度较高的组织而言,为了争取顾客,非财务性的绩效指标便显得

格外重要。

(4)政治责任。受公众监督的组织,如警政、法院等,其所设定的绩效指标就必须考虑政治责任的有关间题。

(5)异质化程度。指提供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言。产品单纯的组织较产品异质性高的组织容易设计其绩效指标。

(6)复杂化的程度。指组织在提供服务或生产财货时所能动用的技术数量。可动用的技术越多,其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则绩效所有权就越难被确认。

(7)不确定程度。指手段与目的间的关系,亦即输入资源与达成既定目标间的因果关系。

(8)权威的结构。指中央与周边的制度性关系。有些组织分支机构众多,有复杂的权威性结构和责任划分。

(9)自主性程度。如有专业社群以专业知识来为组织设定目标、规章以考核绩效,则组织自主性较低。

为避免或减少不同单位或个案使用类似的绩效指标,使绩效指标无法发挥评价组织绩效的功能,可以通过以下的比较标准来设计指标:①目标,根据政策成果或预算目标来从事绩效分析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可以避免绩效指标的雷同; ②时间序列,比较相同组织的历史记录也可以克服前述困境; ③进行单位间的比较; ④外部比较,如公私部门对照比较。

6. 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答案】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有: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战略管理是在一个组织的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战略管理,使组织管理及组织成员理解组织的愿景、使命、目标。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战略管理通常涉及或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的格局,也就是讲战略管理关注全局或非局部,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external opportunities)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external threats)战略管理就是外部环境的管理,即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从决策角度可以视为进行重大决策的客观、逻辑的方法,因为它旨在对定性和定量的信息进行分析,以便在不确定情况下作出决策。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intuition )对于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事变及发展趋势,以便必要与及时做出调整。战略管理的目标便是组织能够具

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持续不断地对外在环境作出反应。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前瞻性思考的特征为:向前看; 寻找问题和机会; 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以便将负面的东西转为潜在的正面性,开启新的发展途径; 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实现。“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outside in management philosophy),即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组织内部去诊释外在问题。

7. 行政内部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非专门监督,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另一类是专门监督,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实行的监督。

(1)非专门监督,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①一般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产生的相互监督,即行政机关内部的纵向监督。行政机关内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因为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服从的关系。我国宪法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都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或决定等。上级机关可以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实现迅速有效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依法行政。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工作检查、工作指导、工作督促、工作报告、专案调查等。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实行监督,如对上级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命令也可以提出批评、建议。

②职能监督

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同级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的某一方面实行的监督,如人事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等。

③主管监督

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实行的监督。上级政府设立的职能机关与下级政府设立的相同职能的机关之间是业务指导或者领导的关系。我国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按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地方一各级人民政府还有权监督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使其遵守和执行法律和政策。

(2)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行政复议和审计监督。

①行政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