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34教育经济学之教育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教育规模经济应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显然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整体性是指学校的兴办,有些资源必须同时投入与运用。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及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教育资源由于木身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使学校规模小,也因教育功能的需求而投入相当大的资源,此时,已投入的资源却因人数太少而未能获得充分利用。如果能使教育规模扩大,使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而维持同一教育功能,并使单位学生成本降低,这样就会产生教育规模经济的效果。但是,一味追求单位学生成本降低,使资源使用率超过百分之百,而产生规模太大的缺陷,这并不能视为具有规模经济效果。因此,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 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专用建筑设备、教师专才专用及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都是适当使用教育资源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①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②学校规模扩大,教职员工势必增加,这样有利于学校人力分工与专门化。
③学校规模扩大,学校足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实现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育规模扩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当使用,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规模过大衍生的缺陷最重要的莫过于人际关
系的疏离与行政僵化两大方面:
①学校规模过大必然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疏离,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冷漠。
②学校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行政僵化的缺陷。规模扩大后,阶层组织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增加。层级距离拉长,部门本位容易产生。滋长人际关系冷漠、不参与及不隶属情绪,并延长办事时间,影响办事效率。如果要改进行政僵化的局面,需加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支出,这就要求增加额外资源,从而产生不经济缺陷。
从以上论述可知,学校规模扩大,可增加资源使用率,增强资源效用,降至单位学生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扩大到一定限度之后,如果继续扩大,易产生人际关系冷漠和行政僵化等不经济缺陷,实属得不偿失。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 三是规模扩大但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2. 阐述教育课程实施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答案】教育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官方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过程。教育课程实施指导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咨询建议
课程实施是一件专业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更新、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材等方面,还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相关。因此,有效地实施课程是不容易的。通过咨询可以使课程实施者获得有关的信息、建议以及建立在对实践中问题诊断基础上的专业性建议,使课程实施走向成功。
(2)经费援助
在现代教育指导行政中,经费援助这一手段备受青睐,在课程实施指导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它虽不是对课程的直接限制,却能有力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
(3)教师
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也是影响教学水平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一般讲,每一个课程计划都是对原有课程计划的扬弃。实施新的课程,要求实施者努力适应新课程标准,即要求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方式要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首先来自于教师的新认识、新观念,其次是新的行为方式。组织指导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是对课程实施指导的根本内容。
(4)课程实施的交流
课程实施的交流,从参与者来讲主要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及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从内容上讲,课程编制者可以向实施者讲述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可以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咨询和建议,可以传递其地区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者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交换实施课程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借鉴的做法,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课程实施的交流
合作是指就课程实施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课程编制者、督导人员、有关的专职研究人
员及实施者共同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合作研究和实验都不是一时一事的行为而是一个有确定目标、有组织有不}划的较长时间的共同行为。通过共同研究和实验,可以获得课程及课程实施理论的深化与创新,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新的课程实施的方法与模式。
3. 教师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教师管理的原则是指在教师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活动规范。它是进行教师管理活动的具体指导思想,也是衡量教师管理活动的具体I_作标准。教师管理要达到预期的月的,就必须根据教师的特点,结合人事管理的一般规律,贯彻执行以下几条原则:
(1)选贤任能的原则
教师管理的选贤任能的原则是指在教师管理工作中,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来选拔和任用教师。选贤任能的原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严格把握质量关,真让把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合理安排好工作,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
(2)合理结构的原则
教师管理中的合理结构原则是指在教师管理工作中,从整体效益出发,合理选择和配备教学人员。既要充分发挥甸一位教师的作用,又要提高教师管理的整体效益。合理结构的原则要求教育管理者,一是要不拘一格地使用具有不同条件的教师; 二是以目标为根据,形成一个教师的整体; 三是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正常流动,在正常的流动中,不断重新有效地配置教师资源,在流动中实现结构的合理化。总之,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就是要使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等趋向合理化。
(3)教育激励原则
教师管理的教育激励原则是指在教师管理工作中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管理的教育作用,正确采用各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促进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教师管理中的教育激励原则要求人们,一是对于学校领导人员来讲,在教育的问题上,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用人与育人相结合; 在激励的问题上,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对于教师来说,应加强管理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在与其他教师的关系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在运用教育和激励原则的时候,必须注重教师的需要问题。
(4)绩效的原则
教师管理中的绩效原则,是指在教师管理工作中重视教师管理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并且以对学校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评价和奖惩教师的标准。绩效的原则要求教育管理者:一是应该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估标准; 二是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引进竞争机制;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规范化和制度化,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做到奖惩合理、赏罚分明。以上原则是教师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反映了人们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学校管理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教育管理原则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也更能准确反映教师管理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