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944美学原理之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画理探微》

【答案】《画理探微》是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所著的美学著作。它从美学、哲学上分析和论述中国绘画与历史,并提出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个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架构。

2.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3. 悲剧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5.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

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6.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7.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8. 审美教育

【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不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二、论述题

9. 论述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本质的探讨。

【答案】(1)唯心主义美学

①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否定喜剧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或者从主体的感受出发,或者从绝对精神出发说明喜剧的本质。

②具体观点

a. 康德曾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他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康德的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但并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

b. 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他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唯心论的体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③唯物主义的美学家首先肯定喜剧的客观基础,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a. 亚里士多德从摹拟说出发,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并指出喜剧与生活中丑的联系。

b.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关于喜剧本质的一些卓越的见解。他认为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c.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去研究喜剧。他不是从历史的辩证发展上去理解生活。

因此,仍不能科学地说明喜剧的本质。

(2)马克思主义美学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②具体观点:马克思所说的笑剧,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这正是陈旧生活方式的一种自我讽刺。

③评价

a. 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b. 马克思关于喜剧的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情况而提出的。虽然不是直接对喜剧的本质下定义,但是对于人们研究喜剧理论(如喜剧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条件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论述自然和自然美。

【答案】(1)自然本身没有美丑,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①自然没有美丑之分

在人类原始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己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在人类出现以前朝霞的绚丽,月光的清澄,虽然作为物质的属性仍然存在,但这些属性对于自然本身来说是没有美的意义的。

②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现象,并不是可亲的,因此,原始人类对这种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的自然力量并不感到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成为可亲的对象。一般说来狩猎民族以动物为装饰,而不以植物为装饰、这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

③自然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扩大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扩大,自然对于人,一方面作为物质生活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如动物、植物、山水甚至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2)自然成为自然美的两种形式

①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成为自然美

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在这种自然景物中凝聚着人的劳动,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比较明显的,因之也是较容易理解的。例如农村中田野的景色,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农村姑娘手艺巧,绣得麦苗根根青。”这说明麦田虽然以其自然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它的出现离不开农民的劳动。

②未经改造的自然成为自然美

另一种情况是未经改造的自然,如天空、大海、原始森林等等,这类自然景物何以能成为美的对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要探索它的根源,仍然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客观联系。这类自然的美虽然并不像前面所说的麦田那样,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仍然直接或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