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1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删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十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引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怒,在各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2011年7月停刊,默多克在英国的传媒帝国遭遇滑铁卢。《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从业者伦理底线的追问,不能伤害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被再一次强调。
2. 阿多诺(T.W.Adorno )
【答案】阿多诺(T.W.Adorno )是德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阿多诺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后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起流亡美国。1941-1948年,阿多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社会分化研究规划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49年,他以社会学教授身份返回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从1958年起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其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 与M. 霍克海默合著)、((权威主义人格》(1950). 《否定的辩证法》(1988). 《美学理论》(1970)等。
3. 受众的极化
【答案】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媒体的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G .Webster )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映,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入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
4.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二、简述题
5. 传播学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答案】(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由许多因素促成。
①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看,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报刊宣传在动员和组织民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③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例如,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以及初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等等,都对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传播学之所以诞生在美国,也有以下两个直接原因。
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②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著名的传播学家(如拉扎斯菲尔德、卢因等)本人就是流亡者,其他美国出生的学者也大多在欧洲接受过教育。因此,传播学虽然诞生在美国,但它在欧洲也有着深厚的学术思想根源。
6.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
【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
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
②能力(其人的知识)
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
③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
(2)较多的社会联系
①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
②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
(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①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
②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三、论述题
7. 请对以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几件轰动性的新闻事件,如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徐武案”、“药家鑫案”等,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中,许多记者同情弱势者,站在弱势者一边,为弱势者说话,导致法庭做出有利于弱势者的判决。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于记者角色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记者应坚持做中立、平衡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受同情心或“正义感”的驱使,也不能做迎合“民意”的报道; 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转型社会,应更复杂地看待记者的职业角色问题。如法学家萧翰曾撰专文指出,在我国目前宪政法治尚未确立,权力关系极端不平衡的情形下,新闻人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公共角色应该是一种“校正性正义”,而非简单平衡报道就能够实现的正义。在操作层面上. 应该超越技术性的平衡报道,始终对代表“控方”的公权力抱有警惕,媒体应该天然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去追问权力拥有的一方。记者如果坚持机械的平衡报道,往往不能够实现对公权力的约束。
请你针对上述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
【答案】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徐武案”、“药家鑫案”等新闻事件的报道引发了业界对于记者角色的争议,媒体是否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为弱势群体说话成为了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焦点。若新闻媒体自身充当了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则将导致法庭作出有利于弱势者的判决,造成媒介审判。
(1)媒介审判的含义
①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例如,在“我爸是李刚”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之前,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就频繁使用“官二代”等标签。
②当前,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良险进步。然而,新闻媒体监督曝光的“怪现象”却也层出不穷。不少媒体为谋求商业利益一味的搞Alms 头、抢卖点,打着“舆论监督’夕、“替天行道”的幌子发布煽情文章。
③药家鑫案在审理期间,媒体的大肆宣扬和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似乎给案件增添了不少戏剧性的色彩,导致了社会各界的舆论动荡,同时更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审判,导致了判罚加重。
(2)规避媒介审判,媒体应高度自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