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综合测试之民俗学原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2.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4.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5.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

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6.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8. 过渡礼仪

【答案】过渡礼仪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礼节性活动。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个体已经脱离某一社会地位,但仍未获得许可进入下一地位的过程。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一面的意义。过渡礼仪山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热纳首次提出。很多过渡礼仪是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如出生、成年、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 另外一些庆祝活动则是文化性地位变化的过渡礼仪,如某人加入某一团体。范·热纳的理论提供了过渡礼仪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且注重社会分类和社会地位转变的研究。范·热纳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

二、简答题

9. 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功能。

【答案】民间游戏娱乐对于人生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潜在功能。“寓教于乐”是中国童蒙教育的重要原则,民间游戏特别是小儿游戏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1)智能的培养

对于成人来说,游戏娱乐活动的自由展开,有益于人心性的抒发,唤醒人们内在的活动能力,满足人们发掘自己潜能的渴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游戏娱乐是一种非正式却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轻松的嬉戏中传递了知识,开启户自智。

①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

小孩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汇后,大人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些儿歌,如华北流行的“拉大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训练孩子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孩子们在绕口辞令中获得了语言的磨炼。

②增强计算能力

我国民间游戏很注意培养小孩的数字概念,锻炼他们的运算能力。“数手指”是最普遍最简便的数学游戏,它将幼儿的视觉与数学联系起来。这种游戏,在原始先民那儿有着实用的计算价值。传统的“拍麦”游戏以及许多计算性的测验游戏,如葫芦罐分油、大小马驮百瓦等尤有趣味,人们以此培养儿童用脑的习惯,提高演算能力。

③提高反应能力

民间游戏中,有不少训练人们空间思维和直觉反应能力的内容。如猜谜、猜拳、棋艺、儿童常玩的“剪刀、锤子、布”等。现在流行的限时趣题,是一种新型的智力游戏。一两句话构成一个题目,看似寻常,却暗伏机关,有时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旦想通,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2)体能的锻炼

游戏娱乐是一种人体与精神的运动。它不仅注重脑力的开发,而且还注重体能的锻炼。

①增强体力

民间游戏娱乐中多有力量竞赛内容,如举重、摔跤、投掷、拔河、爬竿等,强调的是力量的抗衡,以此强健人的体魄。

②发展技巧

竞赛技巧的娱乐活动在民问游戏中占有较大分量。人们以此开发人的潜在体能,培养形体动作的协调与灵巧。女孩子玩抓子儿、剪纸、编织等游戏,锻炼手指的灵巧; 而踢毽子、跳绳、跳猴皮筋儿,运动了下肢; 赛马、骑射更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体能锻炼的游戏娱乐,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人格的塑造

民间游戏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能、增强体能的功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

①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游戏活动有相当部分是勇敢者的活动。它是人们为满足新奇刺激心理,和培养冒险精神而创造出来的娱乐样式。它的原始意义与培养人们的战斗精神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游戏,但这类游戏的潜在功能没有失去。如跳马、荡秋千、登高、攻城、斗牛等。腾空的惊险,翻覆的剧烈,冲击的勇猛,人们在大起大落的游戏中经受着意志的考验。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勇敢与机敏,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②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

健康的游戏娱乐对于人格的模塑、性情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民间游戏娱乐中大多含有积极的合理要素。首先,游戏有一定规则,参加者必须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其次,机会均等,在公平的条件下,双方各显身手。因此,诚实与公正是参加游戏者的首要要求。少年儿童在这些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