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14马克思主义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答案】(1)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具备的经验和技术的多少。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 经验较多、技术纯熟的劳动,是熟练劳动。
(2)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 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
(3)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
2.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
3. 货币信用制度危机
【答案】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己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4.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十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6. 相对过剩人口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多余”的人口。它包括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只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简答题
7. 区域经济集团的特征和内容是什么?
【答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各成员国根据平等互利和自主的原则,在共同战略的基础上,在各自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的领导下,通过共同协商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生活由国家过程逐步转变为国际过程。
(1)区域经济集团的特征:
①区域性
组成区域集团的国家大多处在同一区域,它们是在各国间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近几年区域集团的成员资格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不同地区国家参与某一区域集团。
②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导向
区域集团的建立具有促进成员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独特优势,这是各国参与区域集团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区域经济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以经济大国为核心
区域集团是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竞争条件下不断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以某个大国为核心。作为核心国不仅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还应具有平衡区域内各国经济利益的能力。
④由政府出面签订一体化协议后建立的
这种一体化的协议,成为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发展合作的机制。如果没有政府出面参与,单靠民间的合作不可能发展成区域经济集团。
⑤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要达到共同的经济利益必须实现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而且随着经济利益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
⑥参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利益与义务是一致的
参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可以享受集团各种协议带来的利益,并以出让部分主权和承担规定义务为代价,不能各行其是。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它在区域经济范围内有经济政策决策和经济协调的权利。在这个机构权限内,各独立国家的主权受到限制,成员国可通过参与该组织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获得预期的利益。
(2)区域经济集团的内容:
①在生产领域按市场机制和计划内原则协调生产,促进区域内国际分工的深化,在生产和技术广泛协作的基础上,实现本区域内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②制定适当的地区性贸易保护政策,以利于保护区域内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尽量减少区域经济利益与全球经济利益矛盾。在流通领域促进市场一体化,通过消除各种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信息在区域内市场上的自由流动。
③协调或制定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
④在金融货币方面,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共同对区域内金融市场实行干预,进而建立起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
⑤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内,统一各国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法律条例和行政命令,逐步建立起统一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程序。
⑥协调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其他问题,避免成员国之间的过度竞争,为此需要成员国让出一部分国家主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