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 人和自然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C. 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 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 产品的质量

D. 生产工具

【答案】D

【解析】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而以生产下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

3. 以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的是( )。

A. 绝对时间

B. 绝对空间

C. 一维空间

D.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答案】D

【解析】AB 两项,绝对时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绝对时间是指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C 项,一维空间是指仅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空间。D 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

4. 社会的观念结构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

A. 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 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 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5.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属于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分类,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由此产生的社会意识。因此,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一式。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

A. 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运动性

D. 它的结构性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可知论

D. 认识论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③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④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9.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 生产工具的水平

C. 劳动对象的质量

D. 运输设备的状况

【答案】B

【解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即劳动力占主体地位,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组织资料和组织手段,起主要作用,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起主要作用,因此,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水平。

10.生产力是指( )。

A. 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B.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C.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D. 外部自然力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