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3. 劳动过程是( )。

A. 人与自然的事物变换过程

B.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 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 自然与社会之问的相互影响过程

【答案】A

【解析】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即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是劳动的一般性质与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4.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折衷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毛泽东在其《哲学批注集》中提出,辩证法就是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从矛盾普遍性的角度来说,尤其强调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认为对立面的同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发展。

5.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否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犯的错误是( )。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唯理主义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一一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就是既看到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及其在理性渗透下对动物被动感知的超越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看到由感性认识上升、深化为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因此,否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在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在认识论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6. 生产力是指( )。

A. 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B.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C.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D. 外部自然力的总和

【答案】A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

7.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 )。

A. 能动性

B. 客观实在性

C. 时间和空间

D. 运动

【答案】B

【解析】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

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

8.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说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9.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 )。

A. 实践本质的分歧

B. 意识能动性的分歧

C. 意识本质的分歧

D. 世界本质的分歧

【答案】D

【解析】“一元论”是指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世界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分歧。

10.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并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

A. 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