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答案】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比之后仍然存在。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之上。
(1)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正事物时,就会囚负责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好像景物向上运动的印象。
(2)研究表明产生运动后效的觉察器位于视觉系统中枢或皮层。一些研究者通过改变运动后效产生的实验条件提出他们的观点。如果运动后效觉察器位于视网膜上,那么通过只允许一只眼睛接受运动刺激,然后测试另外一只没有接受运动刺激的眼睛,这只眼睛将不会产生运动后效现象。如果运动后效产生于视网膜水平,双眼之间将不会同时出现对某一方向运动刺激的适应。
2. 讨论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以及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问题。如何在实验情境中将这些问题的影响降至最小? 这些问题在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相同吗?
【答案】(1)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是实验中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两种偏差来源。实验者偏差是由实验者本人造成的偏差,是所有科学中一个潜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求特征指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现象。
(2)采用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可以将实验者偏差和要求特征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单盲实验指当被试不知道自己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或主试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的情况。对实验进行单盲,可以减小实验者偏差,而对被试进行单盲,则可以减少要求特征。当实验者和被试均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时,称为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既可以控制实验者偏差也可以控制要求特征。
(3)无意识的实验者偏差和实验情境的要求特征在研究中出现的概率不一定相同,这很难精确的数量化,因为实验者和被试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会受到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情绪、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各种研究的实验目的和设计也小尽相同,被试兴趣可能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总之,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得这些问题对各种研究中出现的概率有差异,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控制这些问题。
3. 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
【答案】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
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却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
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首先,人们的意识知觉总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可以让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其次,人们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执行各种心理操作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些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分析、思维、记忆及运动活动的规划。
因此,对于有限的理解,不能单独从某个方面来说明,因为注意本身和注意所涉及的感知觉以友其他的高级心理过程容量都是有限的。
4.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因为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去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5. 什么是兴趣区? 兴趣的类型有几种?
【答案】兴趣区(AOIs )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按照大小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词的某一部分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一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小,如汉语词或字的一部分(如偏旁或部首)。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词(或字)。
(3)以句子来界定的兴趣区
在语言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一个句子。
(4)以图形的某一部分界定为兴趣区
在图形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图形的某一部分。
6.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x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r4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 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两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选取的被试变量过于单一,只有两组被试即研究一岁儿童和两岁儿童并进行比较,代表性不够,不能揭示儿童语言发展是否与环境有关,其结论不能推广。因为儿童语言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研究只选取了1岁和2岁这两个阅读早期的年龄段,缺少年龄更大的不同家庭经济环境儿章的数据支持,两组儿童在年龄段上的差异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