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教育学原理(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义务教育
【答案】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 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2. 德育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卞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3. 身心素质
【答案】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调节状况。它是人们劳动、生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既对某种素质发展有主要作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简答题
4. 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 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发展而来; 另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趋势,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教育更倾向于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现代教育是现代化生产的产物,为现
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②现代教育倾向于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整的、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主导教育思想,从而促使现代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③现代教育正朝着未来理想教育的方向发展。理想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己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之,现代教育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现代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变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使人的地位和价值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人的主体地位更被关注,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从而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5.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答案】教育目的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7. 德育的各项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对学生进行德育应当怎样来选择和编排德育的内容?
【答案】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爱国主义教育; ②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③集体主义教育; ④劳动教育; ⑤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⑦正确的人
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1)德育的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
德育的各项内容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体系。
(2)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①阶段性编排。它以学期或季度为单位,根据这一阶段的形势发展和学生品德表现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地编排这一段德育内容。阶段性编排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安排,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内容不太全面、系统和连贯,缺乏长远的计划,往往容易跟着形势或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转。
②系统性编排。对整个初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作整体考虑,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稳定的内容和一定的要求,也便于教师积累经验,但其内容往往与形势发展需要配合不紧,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缺乏针对性,较难收立竿见影之效。
8. 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弱各自的力量,干扰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品德健康地成长。
9. 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答案】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