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615政治学基础一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体

【答案】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2. 行为主义革命

【答案】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行为主义革命结束了传统政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主导地位,从而开辟了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3. 政治制度化

【答案】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4. 阶级

【答案】阶级是一种经济与社会现象,是基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力量。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经典定义来自列宁。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组织。

5. 有效性

【答案】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简答题

6. 有人认为“‘国家契约说’反映了国家的本质。”如何评价?

【答案】国家契约说没有反映国家的本质。

(1)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坞鲁。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如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2)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3)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并没有反映国家的本质。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根据对国家起源的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和工具。如恩格斯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也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7. 简述政党的作用。

【答案】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地凝聚着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任何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在现代国家中,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政党不仅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以其特定的党纲、理论、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创造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并在这个氛围中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党员为本阶级奋斗的政治意识和精神,培养党员的实际政治能力。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在当代,政党还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政党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特定形式的政治活动,以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

8.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

①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 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权力一旦僵化,就会走向极端,对权力双方都产生威胁。

c. 权威的服从不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作为后盾。

②权力与权威的联系:

尽管权力与权威存在以上的区别,但是权力又离不开权威。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权力其实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当统治者要将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支配关系制度化,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权力关系,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权威的运用,权威可以让人们对统治产生认可,使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内在化。

(2)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①权力与暴力的联系:

权力与暴力之所以被混淆,是因为两者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支配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然而将权力等同于暴力,是对权力的一种曲解。诚然,权力需要以暴力或者说武力为后盾,谁垄断了暴力,谁就更容易在权力斗争中占优势地位,暴力无疑是迫使他人服从的最有效工具。因此,几乎所有的权力的形成,都要借助于预期的暴力威胁,以及把暴力作为最后诉诸的手段,来强制对手服从。尽管暴力对于权力具有决定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暴力就是权力本身,因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更为根本。

②权力与暴力的区别有:

a. 权力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无论权力如何运作,都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但是暴力却与之恰恰相反,它以彻底摧毁社会关系为目的,暴力的使用者总是企图从肉体上折磨或者消灭对方,不会把对方当作跟自己拥有同等人格的人。

b. 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这种制度化依赖于对权威的运用,争取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小需要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的基础是身体、技术、武器和设备等工具,暴力的效果不取决于权威,而取决于工具是否先进、性能是否优越、人数是否占优,越是如此就越容易达到制服甚至消灭对手的目的。

c. 权力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暴力则从来都不是稳定和持久的,相反暴力的特征就在于即时的打击。暴力无法容忍秩序,暴力的运用恰恰意味着打破秩序,是对秩序的威胁,因此单靠暴力根本不可能建立秩序,迷信暴力只能建立朝不保夕的暴政。

三、论述题

9.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理论,并结合事实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职能的变化。

【答案】(1)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按地区来划分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