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艺术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苏轼
B. 司马迁
C. 杜甫
D. 曹丕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它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韧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文章学专著。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 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曹丕已开始将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
2.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笪重光
B. 郑板桥
C. 齐白石
D. 顾恺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笪重光的著作《画荃》,它是笪重光画论思想的精髓。这段话的大意是:空境很难得之,只有实在的景物去除了,空灵的景致才能浮现于画面; 神妙也不是靠画得来,只有真境隐去,神妙之境才能被感觉的到。当位置安排不和谐时,有画的地方反而是处处皆病; 只有当虚实相互生发时,虚处无画之地才是通篇之灵境妙地所在。人只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
二、简答题
3. 简述艺术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答案】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
(1)联系
艺术作品的题材与内容相联系,这主要表现在:
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如单纯的图案装饰等可以没有主题,但艺术作品不能没有题材。
(2)区别
艺术作品的题材与内容的含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艺术作品的题材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基本材料,即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4. 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答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
(1)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
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无不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根本条件。
(2)典型人物的行动和性格发展对典型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典型环境指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因此,典型人物往往成为典型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总之,典型人物同典型环境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环境不典型,人物很难充分典型。反之,人物不典型,环境也不可能具有充分典型性。
5. 简述“模仿说”理论。
【答案】(1)“模仿说”理论的产生
“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占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2)“模仿说”理论的内容
“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十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沦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3)“模仿说”理论的缺陷
①“模仿说”的欠缺在于没有解释清楚模仿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的发生。对于史前艺术来说,
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动机或者根本日的。
②把模仿归结为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
③模仿说只强调机械地描摹自然生活,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6.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
(1)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
(2)环境设计,它是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3)视觉设计,它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利用视觉因素所进行的传达设计。视觉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
7.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案】(1)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
①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②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艺术创作有一个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就需要技艺或技巧。不过,艺术的技艺性是同它的审美特性相联系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实践的技能和技术。
(2)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这一事物即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征。艺术中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
(3)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形象性
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4)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5)创造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