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国内外一流大学形成模式案例比较研究

关键词: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一流大学,形成模式

  摘要

  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作为“探究的场所”,引领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潮流。在中国,要早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战略,首先必须对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廓清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及其形成模式,深刻理解它在一国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以此为先导,并自觉地借鉴、吸收与扬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   本文以国内外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历史与模式特征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对策。   清华大学从其创建之初(1909年6月)的游美学务处,发展到国立清华大学时期,步入黄金时代迅速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成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国内最高学府,它为清华大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清华大学的发展几经波折: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培养了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复校后的清华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工、农五个学院共26个系所的综合性大学,但其教学与管理体制基本承袭战前清华之法,变动不大。新中国建立后,清华大学又经院系调整而成为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文革”结束后,清华大学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之需要及世界大学发展趋势,着力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考察清华大学的发展模式,其所以能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原因有六:其一,坚持“通识为本,兼识为末”,重学术研究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其二,有杰出开明的校长和民主的人文管理思想;其三,建成严格而开放的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其四,有好的生源与严谨、认真、踏实的良好学风;其五,具有相对齐全及举世公认的学科建设体系;其六,同国内其他大学相比,教育经费更有保障。   然而,要将国内的一流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不考察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形成模式,在此仅以哈佛大学为例。美国的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亦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殖民地时期的哈佛大学效法欧陆,办学业绩欠佳;独立战争后的哈佛大学博采众长,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发展模式体现出以下特征:其一,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与崇尚真理的宗旨;其二,充分发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基本职能;其三,以实施普遍学问为基础的学科设置;其四,形成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其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六,建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的发展历史与形成模式作比较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清华大学在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与哈佛大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在办学理念的坚持与发展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在自身职能定位上出现偏差;在办学实践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要将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在办学理念上树立大科学的思想,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立足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要为其发展建立一种提供弹性和自由创造空间的教育体制;同时,必须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国内一流大学教育经费和资源的投资力度;还应该构建研究型大学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