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专业综合考试之微生物学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共生假说。

【答案】内共生假说即认为现今一切生物均由一共同远祖进化而来,它是一种小型细胞,先分化出细菌和古生菌这两类原核生物,后来在古生菌分支上的细胞,先后吞噬了细菌分支上的阮细菌和蓝细菌,并进一步发生了内共生,然后两者分别进化成宿主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于是该宿主细胞再进一步进化成有这两类细胞器的各类真核生物。

2. 滤膜(membrane filter)。

【答案】滤膜(membrane filter)是一种坚朝且带有无数微孔的醋酸纤维膜。

3. 变异。

【答案】变异是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

4. 石炭酸系数。

【答案】石炭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化学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

同效的石炭酸(苯酚)的最高稀释度之比。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min ,供试菌为伤寒沙门氏菌。

5. 辅助病毒。

【答案】辅助病毒是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双名法和三名法?什么时候用双名法和三名法?

【答案】(1)双名法的定义:

双名法是指一个物种的学名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组成,属名的词首须大写,种名加词的字首须小写。

(2)三名法的定义:

三名法是以种为中心用二名法对群的命名不能完全表达时所采用的命名方式。由属名+种本名+亚种本名三部分所组成的。

(3)双名法和三名法的使用条件:

当某种微生物有十一个亚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它应该由属名+种名加词+符号subsp 或var+亚种或变种的加词。在双名法和三名法中属名、种名加词和亚种或变种的加词须排斜体字。而且符号符号subsp 或var 可省略。

7.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有哪些?基本分类单元是什么?

【答案】(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的定义:

分类单元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肠杆菌科、枯草芽孢杆菌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2)细菌的分类单元有:

细菌的分类单元也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或分类阶元,由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分类中,若这些分类单元的等级不足以反映某些分类单元之间的差异时也可以增加亚等级,即亚界、亚门...... 亚

种,在细菌分类中还可以在科(或亚科)和属之间增加族和亚族等级。

8 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为什么要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我国卫生部门对此有何规定? .

【答案】(1)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的理由是:

由于水中病原菌的含量总是较少,难以直接找到,大肠杆菌是水中最常见的但数量很大的细菌,且来自动物粪便,只要通过检查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即可知道该水源被粪便污染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2)根据我国有关部门所规定的饮用水标准,lml 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

而lOOOmL 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数不能超过3个

9. 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

【答案】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指少量微生物接种到新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细胞数目不增加的时期。

该时期有几个特点:

①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

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长丝状;

③细胞内RNA 尤其是rRNA 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④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 TP 的合成加快,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 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缩短延滞期的方法有:

①以对数期或稳定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

②增大接种量,一般采用的接种量;

③将微生物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中。

10.从遗传学研究角度看,微生物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答案】生物学特性:

(1)个体小,极少分化,每个细胞都能直接接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繁殖速度快,在短期内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有利于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

(3)大多数微生物以无性繁殖为主,而且营养细胞大多为单倍体,便于建立纯系及长久保存大量品系;

(4)代谢类型多样,易于累积不同的代谢产物;

(5)存在着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多种原始方式的有性生殖类型。

11.以IgG 为例,说明该免疫分子如何起源于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阐述IgG 免疫功能的特点。

【答案】IgG 主要由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由中枢器官产生的B 淋巴细胞至外周器官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再有浆细胞合成和分泌IgG 抗体。IgG 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Ig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IgG 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其它Ig 更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到组织间隙中,发挥抗细菌和病毒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IgG 的Fc 段可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K 细胞等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调理作用及激活K 细胞等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某些亚类IgG 的Fc 段可固定于皮肤,引起I 型超敏反应,还能与葡萄球菌胞壁上的A 蛋白(SPA )

结合。

三、论述题

12.什么是的变量试验?试图示并指出其证明突变的自发、随机和不对应性的关键步骤。

和根据统计【答案】变量试验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验,是1943年学的原理而设计的。其过程如下图:

实验要点:

①取敏感于噬菌体悬液;

②然后在甲、乙两试管内各装lOmi ;

③接着把甲管中的菌液先分装在50支小试管中,每管装0.2ml ,保温

的指数期肉汤培养物,

用新鲜培养液稀释成浓度为的细菌小时后,即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