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音乐学院643艺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罗杰·弗赖

【答案】罗杰·费赖是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批评的开山鼻祖。他不仅在美术史上,而且在当代美术评论上都特别强调一种形式的美。认为,面对一张画,我们要谈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内容很容易,对一个评论家来说,要谈它的构成、色彩、线条等形式问题就很难。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艺术的评论,而前者是非艺术的评论,这个观点后来基本上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出发点。它的美术评论是一种纯审美的评论,完全排除了社会的含义,直接推出了后印象派,包括“后印象派”这个名词,他的理论对20世纪美术批评影响颇深。

2. 崇高

【答案】崇高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的自由,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3. 艺术批评

【答案】艺术批评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接受方式,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艺术批评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之上,是艺术欣赏的深化。艺术批评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问起沟通、调节、引导作用; 影响、指导艺术创作,进而影响艺术接受; 艺术批评不只对作品本身,还会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调解。

4. 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逼真、传神的特点。

5. 《艺术与视知觉》

【答案】《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

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6. 学堂乐歌

【答案】学堂乐歌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兴起于清末,这时随着“新学”的举办,在新式学堂里开设唱歌课蔚然成风。这种在学堂中传唱的填词或自创歌曲,即成为学堂乐歌。

7.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8. 油画

【答案】油画是以亚麻仁油、罂粟油等来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创作的一个画种。其特点是操作自由,有广泛的可变效果,颜色遮盖力较强,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9.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 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10.阎立本

【答案】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誉为“神品”。阎立本长于刻画人物神貌,且擅长政治题材,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其中,《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阎立本不仅再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和仪态。

二、简答题

11.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答案】(1)审美教育在国民中的位置

①审美教育在近代真正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美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美育与其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a. 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审美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它涉及到生活、历史、社会、自然等广泛的知识领域,这就需要接受者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美的观念,对美的艺术品产生美的感受,积累审美经验。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除了需要审美教育外,德育、智育、体育的参与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b. 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具有反作用;

c. 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蔡元培把美育比做神经系统,强调了美育在保持各种教育协调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美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活动,这不仅是指美育必须在其他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而且还意味着,比之其他教育,审美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受着经济条件的制约。

(2)审美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12.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强调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答案】(1)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a. 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b.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和影响

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对艺术家的熏陶和影响是非常明显、深刻、普遍的。因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习俗以及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世界各民族的文艺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包括艺术心理和艺术形式诸特征)正说明了这一点。其中特别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民族生活习惯、思想信仰和表现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