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人格同他的巨著《史记》一样,对后人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的人格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着重从司马迁的人格结构及其成因两方面对司马迁人格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描绘。 第一部分论述司马迁人格结构特征。人格是一个人的惯常行为,即内在的稳定的动力组织。司马迁的惯常行为-人格,具有前后不同的特征。前期以"立功"为主导,表现出博大的创造精神,正直刚烈的求实精神和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史记》完备的体例,显示了司马迁创造性的人格;《史记》对历史人物"不虚美、不隐恶"进行实录,显示了司马迁正直刚正的人格;《史记》序游侠、赞货殖,显示了司马迁敢于冲破儒家正统观念,具有"爱奇"特征的崇高壮美的人格。"李陵之祸"使司马迁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从而发生了极大的扭曲。于是司马迁由前期进取、正直、自我张扬的人格转化为后期,表面上自我抑制、隐忍苟活,而内在却要发奋著书,成一家之言,以求永垂不朽。正是后期的这种人格结构使司马迁战胜了"最下极刑"给他带来的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顽强地活了下来,写完了巨著《史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也是他的人格显得更加伟大,并具有悲剧的感人力量。 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司马迁人格的成因:(一)、史官精神的积淀和优良家风的影响,形成了司马迁秉公直书的正直人格。(二)、武帝时代精神的召唤,形成了司马迁具有整个社会崇尚进取、追逐功名的共性人格。(三)、先秦文化和先贤人格的熏陶,形成了司马迁具有儒家积极进取精神,又有道家追求个体独立意识的人格。他的人格结构是儒道两家最理想的结合。其实,对司马迁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和屈原。孔子使他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历史人生,屈原使他用感情的笔触记录历史人生。因此,他的《史记》既有《春秋》的褒善贬恶精神,又有《离骚》的悲愤忧患意识。(四)、司马迁个人的经历,是他人格形成的直接原因。他二十岁壮游,祖国壮丽的山和陶冶了他的性情,形成了他的爱奇、富有浪漫气质的人格。但腐刑使他的人格扭曲、痛不欲生。但他没有沉沦,而是发愤著书,完成了巨著《史记》,从而使他的人格发射出激励后人在逆境中分级的光芒。因此,司马迁的人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他可称得上是鲁迅先生所赞颂的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