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斯腾伯格曾借助( )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A. 减法法

B. 加因素法

C. 开窗实验

D. 内隐联想测验

【答案】B

2. 一个实验有3组被试,方差分析的组内自由度为27,则该实验的被试总数为( )。

A.24

B.28

C.30

D.81

【答案】C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方差分析中,组别k=3,组内自由度小组人数n=10,总人数N=3*10=30

3. 开窗实验可由汉米尔顿(Hamilton ,1977)和霍克基(Hockey ,1981)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

A.Y

B.W

C.T

D.S

【答案】A

【解析】按照汉米尔顿的字母转换实验,当被试看到“U+4”那么被试的正确反映应该是U 后面4个位置的字母,即“Y ”。

4. 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

A. 语音知觉

B. 词汇理解

C. 句子理解

D. 文本理解

【答案】D

5.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例问题。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

(1)该实验设计是( )。

A. 被试间设计

B. 被试内设计

C. 混合设计

D. 回归间断点设计

(2)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 )。

A. 被试间变量

B. 被试内变量

C. 额外变量

D. 无关变量

(3)该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 )。

A.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B. 革巴子词×非靶子词

C 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

D. 词的类型×辨别条件×追随效应

【答案】(1)C

(2)B

(3)A

【解析】(1)实验中两组不同被试接受两种类型的词(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的处理,是被试间设计(组间设计); 所有被试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组内设计)。在案例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2)实验中所有被试都接受两种不同辨别条件(高、低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变量。 (3)交互作用指的是两个因素在对方的不同水平上呈现出的效应存在差异,本实验研究为词的类型×辨别条件。

6. Posner 等人应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 )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A. 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B. 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C. 听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D. 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

【答案】B

【解析】在Posner 进行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之前,康拉德通过对字母串的错误回忆实验,发现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因此,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声音编码的。但是,Posner 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则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听觉(声音)编码,之后是视觉编码。

7. 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该研究设计属于( )。

A. 匹配设计

B.ABBA 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答案】C

【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8. 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 法来控制( )。

A. 复述的作用

B. 成熟的作用

C 疲劳的作用

D. 期待的作用

【答案】A

【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 法来控制复述的作用。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9. SN 分布的平均数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SN 分布表示信号+噪音的分布,而N 分布表示的是噪音的分布。由于SN 分布是在原有的噪音刺激上再加上信号刺激,因此,SN 分布的平均数是大于N 分布的平均数的,即SN 分布永远在N 分布的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