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知觉? 什么是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都有些什么证据。
【答案】(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
后的反映。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以及知觉的恒常性。
(2)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含义
①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②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总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间的争论常被描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对立。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林塞和诺曼将自下而上加工称为数据驱动加工,而将自上而下加工称为概念驱动加工。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②联系:自上而下(间接知觉)和自下而上(直接知觉)的加工同时并存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知觉或纯粹的间接知觉,所有知觉都是直接和间接的一体两面的过程。
(4)二者的实验证据
①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②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等。
2. 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案】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
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3. 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答案】心理实验过程的流程主要有: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4. 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 它有什么优点?
【答案】(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闭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 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差别阈限为1/2(上限一下限),求得的差别阈限称为75%的差别阈限。。
(2)75%的差别阈限的优点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对差别阈限测量时,如果要求被试对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关系做两类判断(大或者小),50%对应的刺激的强度并不符合差别阈限的定义。这个刺激强度表示的意义是被试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且50%的次数判断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那么,被试无法区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实际上,差别阈限是有差别和无差别的分界。因此,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在恒定刺激法两类回答测量差别阈限时,75%和25%的次数对应的刺激值分别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和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短的差别阈限。
5. 红光为什么可以保护暗适应?
【答案】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因此,在红光条件下人们可以看清环境。但红光几乎不能刺激杆体细胞,相当于杆体细胞已经进入了暗适应状态。如果需要进入到黑暗的环境,只需要大约5分钟就可以完成暗适应曲线的最后一部分,使眼睛感受性达到最高的程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利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水平)的原理,让飞行员等需要才民决进入暗适应状态的人员戴上特制的红色护目镜(可以透过620nm 以外的红光,而不让620nm 以下光线通过)在休息室等候,一旦需要,只要在黑暗中摘掉护目镜停留5min 即可。对于那些需要在黑暗处与亮处来回转移的人(如雷达观察者)来说,戴红眼镜也是为了保护暗适应。
6. 举出几个实验范式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应用,提出它们的理论设想。
【答案】实验范式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是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以及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或新提出来的概念。
典型的实验范式有:
(1)斯楚普测验(stroop test)
①在斯楚普测验中使用一系列颜色词,但词义与书写该词的颜色不匹配。例如,“红”字用绿色写。实验中当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字的颜色时,被试常常自动地首先把字读出来了,这就是颜色命名的过程与读字过程的竞争。由于阅读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先读字,这样,字义的自动加工过程就干扰了有意的颜色命名的过程。
②斯楚普测验最初是研究言语过程的一种实验范式。后来研究者通过稍加改动将它广泛应用于个别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等领域。近年来,人们又将斯楚普范式应用于记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
(2)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①非随意学习中,要求被试回答有关单字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后来的记忆成绩是不同水平加工的函数。深层的有关意义的加工导致最好的保持,其次是语音的加工,最差是字形的加工。
②加工水平效应主要运用于记忆研究领域。
③Craik 等人认为,短时记忆中复述的性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复述(即死记硬背)对回忆帮助不大,只有涉及意义的复述才会导致良好的记忆。加工水平范式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7. 什么是关联后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案】(1)关联后效的含义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 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
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8. ERP 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 举例说明。
【答案】ERP 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事件相关电位发生变化的大脑部位、电位随时间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