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56经济学综合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答案】(1)价值规律的涵义

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亦即资源的配置。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根据自身不同需要的比例进行直接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这种产品,有多少人生产这种产品,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问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在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使企业破产和兼并时常发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分化。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因为:第一,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第二,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

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 第三,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的围绕价值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3. 马克思主义关于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基本原理

不同生产者的劳动不是均质的。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虽然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时,其在同一劳动时

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由于存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相应地产生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这是因为:其一,复杂劳动者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而且复杂劳动者往往要掌握多门科技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其学习和训练的费用也会不断提高。其二,复杂劳动除消耗一定的体力外,还要比简单劳动消耗更多的智力。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复杂劳动者的培养和教育费用也就不断增加,劳动者在学习中的脑力耗费也必然越多。这些培养教育费用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支出虽然不能直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却必须在劳动者从事劳动之后得到补偿和承认。于是,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报酬要比简单劳动的报酬高一些,也就理所当然了。

(2)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由于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体现了技术进步,因此,在现阶段,应加大对复杂劳动者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得产品质量和效益更高,更有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另外,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教育训练费用的很大部分仍然由私人或家庭提供,因此,复杂劳动者得到较高的报酬也是合理的,并且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

4. 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答案】(1)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传统体制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有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能否体现出现代公司制的基本特点并有效发挥这种企业制度的功能,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形成有效的能够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①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其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各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总经理的权利和责任都作了明确的界定,以规范企业的运作机制。

②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