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910微生物学[专业硕士]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水华。

【答案】水华是指发生在淡水水体(池、河、江、湖)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2. 光能无机营养型。

【答案】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光能自养型,是以

机物质的营养类型。

3. H 抗原与O 抗原。

【答案】H 抗原,又称鞭毛抗原,是存在于鞭毛上的抗原;

O 抗原,又称菌体抗原,包括存在于细胞壁、细胞膜与细胞质上的抗原。

H 抗原与O 抗原都是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4. 溶源性。

【答案】溶源性,又称溶源现象,是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5. 生长限制因子。

【答案】生长限制因子是指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即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6.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答案】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天然培养,常用于培养细菌。其主要成分为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 。其中的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NaCl 提供无机盐。

7. 几丁质酶体。

【答案】几丁质酶体,又称壳体,是一种活跃于各种真菌菌丝体顶端细胞中的微小囊泡,直径40〜70nm ,内含几丁质合酶,其功能是把其中所含的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菌丝尖端细胞壁表面,使该处不断合成几丁质微纤维,从而保证菌丝不断向前延伸。

8. stain 。

【答案】stain ,即菌株,是指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合成细胞有能,以无机物(如水、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还原

9. 简单半抗原。

【答案】简单半抗原是既无免疫原性,也无免疫反应性的抗原,但能与抗体发生不可见的结合,其结果可阻止抗体再与相应的完全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相结合的可见反应。例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水解物即为简单半抗原或称阻抑半抗原。

10.辅助性T 细胞

【答案】辅助性T 细胞是一种辅助B 细胞,促使B 细胞的活化和产生抗体的调节性T 细胞。

二、判断题

11.摆斜面的长度应不超过试管长度的1/2。( )

【答案】对

12.由于固氮酶对氧的极度敏感,因此,凡能固氮的微生物都是厌氧菌。( )

【答案】错

【解析】已知的大多数固氮微生物都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包括生物固氮所需大量能量都是来自好氧呼吸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好氧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早已进化出适合在不同条件下保护固氮酶免受氧害的机制了。

13.各种细菌细胞外的糖被,其化学成分都是由多糖类组成。( )

【答案】错

【解析】糖被的成分一般是多糖,少数是蛋白质或多肽,也有多糖与多肽复合型的。

14.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平板涂布法测定的细菌数少。( )

【答案】错

15.微生物抗药性的机制仅基因突变一种。( )

【答案】错

16.支原体是最小的能独立繁殖的原核生物。( )

【答案】对

17.磷壁酸只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中。( )

【答案】对

18.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答案】对

19.真菌在液体培养时常会形成对发酵生产不利的菌丝球。( )

【答案】错

【解析】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通气搅拌或震荡培养时往往会产生菌丝球的特殊构造。这时,菌丝体相互紧密纠缠形成颗粒,均匀地悬浮与培养液中,有利于氧的传递以及营养物和代谢产物的输送,对菌丝的生长和代谢形成有利。

20,通常含有磷壁酸;.菌的细胞壁结构只有一层

【答案】对

21.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可在121.3°C 加热20min 即可。( )

【答案】错

C 加热20min 。 【解析】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应进行低压灭菌,可在112°

22.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且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 )

【答案】对

,菌细胞壁结构有两层不含磷壁酸。( )

三、简答题

23.现代微生物分类主要根据基因型特征来建立分类单元,基因型特征的测定通常都需要高新的复杂技术,而以实用为目的菌种鉴定却希望采用更易于测定的表型特征,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答案】解决矛盾的方法:

研究建立简便快捷的基因型特征测定方法;

更广泛地研究各分类单元之间表型特征的区别。

24.试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分析芽孢的抗热机制。

【答案】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分析芽孢的抗热机制是: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25.动物病毒感染可能给宿主细胞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动物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1)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有病毒基因产物的毒性作用或病毒复制必需步骤的次级效应引起的;

(2)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主要有对宿主细胞转录、翻译及DNA 复制的抑制;对细胞结构的影响:对宿主细胞膜、细胞结构的影响、包涵体、细胞凋亡。